廣袤煙田,農機馳騁;阡陌縱橫,機器轟鳴。
近年來,云南省保山市煙草專賣局聚焦農機“有沒有”、農機“好不好”發展難題,從農田、農藝、農機、農服四個方面協同發力,一體推進宜機化改造、宜機化再造、適用農機研發、農機服務推廣等機械化轉型技術路線,跑出全程全面機械化“加速度”,推動農業生產向高效作業、輕松種田邁進。
保山市隆陽區西邑鄉大莊村6000畝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項目。郭積修攝
農田宜機化 暢通農機下田“最后一公里”
保山市煙草專賣局打破農戶的承包界、雜亂的地塊界,采取統一平整土地、統一配套機耕路、統一劃分地塊的做法,進行宜機化提升改造,為生產機械化掃平“絆腳石”。
在騰沖市界頭鎮大塘社區,集中連片的高標準基本農田一覽無余,通過“小并大、短并長、陡變平、彎變直和互聯互通”的宜機化改造,以及水路、機耕路等綜合設施配套,受益農田面積共2221畝。大塘社區河西小組農戶劉申鵬說:“在2022年之前種植烤煙,土地東一塊西一塊,非常耗費工時,自高標準基本農田建成后,可以實施機械化耕種,節約很多人工成本,收益也提高了。”
在施甸縣老麥鄉楊柳村的田間地頭,農田已經破埂并田,“小改大、短改長”。楊柳村黨支部書記魏興志介紹:“楊柳村今年開展土地中長期集中流轉1000畝并實施了改造,改造后的土地統一流轉,更適宜多類型機械作業,大大降低了農戶的勞動力成本。”
改裝后的旋耕機。郭康攝
農機本土化 提升裝備研發選配適配性
為破解“機不好用”“無機可用”難題,保山市煙草專賣局堅持引進推廣和自主研發雙輪驅動,提升農機對農田的適配性。
在關鍵環節農機研發上,圍繞大型農機進山區和一機多能的思路,構建“專班+合作社+科研院所+農機企業”模式,產學研協同推進農機研發攻關。圍繞耕整地、移栽、中耕等場景,合并作業環節,選型研發犁旋一體機、多功能復式移栽機、揭膜培土一體機,探索相鄰環節集中接續作業。
施甸縣某烤煙專業合作社因地制宜改進機械設備,目前已成功改造20多臺設備,并投放到農戶手中使用。老麥鄉茨桶村村民王恩乾曾是一名汽車修理廠修理工,他利用所學技能對一臺微耕機進行了巧妙改裝,加裝了墑面開槽、鋪滴灌、噴藥、覆膜等功能,轉彎掉頭省力,使用靈活、操作簡單。據王恩乾介紹,以前種煙兩個人一天只能耕作1畝左右,如今使用改裝農機一天可以耕作6—7畝,節約了成本。
保山市煙草專賣局今年共改造驗證19種多功能復式一體機,對接農機廠家定制生產農機51臺,申請農機改造專利19件,為推動農機農藝融合邁出關鍵一步。
農服社會化 打造機械作業主力軍
保山市煙草專賣局建立“生產機械化+綜合農事”管理服務中心,以“農機手+農機+作業周期+作業服務”為基本要素,開展農機專業服務隊伍帶機、帶技流動跨區輻射作業和服務大農業,作業實現“需求線上對接、作業平臺調度、作業線下實施、服務全程追溯”,解決了農機推廣難的問題。
段新成來自昌寧縣卡斯鎮蘭山社區,2001年開始種植烤煙,他同時是一名“機械小能手”。2018年,段新成組建了一支機耕隊伍,擁有培土機、覆膜機、旋耕機、多功能大型拖拉機等各種類型機械9臺,長期聘用產業工人15人。除專業服務烤煙種植外,這支機耕隊伍還為甘蔗、水果等多種經濟作物種植提供服務。據段新成介紹,機耕隊除了耕種自己的土地外,還為附近的村民服務,目前服務地區覆蓋卡斯鎮邑林社區、蘭山社區、卡斯社區及鄰近的雞飛鎮珠山村。
騰沖市曲石鎮江苴社區則整合農戶自有農機建立了一支機耕專業服務隊,為廣大農戶提供高效、便捷的機耕服務,推動農業機械化進程。目前該機耕專業服務隊有農機手36名,配備有深耕機、覆膜機、起墑機等農機61臺,大中型深耕機24臺。“我們計劃逐步將機耕服務輻射至全市,進一步推動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江苴社區黨總支書記金啟祿說。
廣袤農田裝上了“科技馬達”,農機縱橫馳騁,農戶辛勤耕耘,保山市煙草專賣局向全程全面機械化進軍的新圖景正在不斷鋪展。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