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隆隆……在廣西南丹縣六寨鎮的稻田里,收割機的聲音分外明顯,一茬茬水稻順利完成收割、脫粒、裝運,呈現出一派豐收的景象。
“我種有水稻、玉米、大豆、紅薯4種煙后二季作物。”在自家曬場,煙農梁均祥看著滿地金燦燦的稻谷說道,“今年種煙45畝,把煙賣了還能種糧,農田‘四季不閑’,我們也多出一份收入。”
圖為農技人員在查看煙后二季稻成熟情況。覃敏 攝
南丹縣是河池烤煙種植的主要產區之一,南丹縣煙草專賣局(營銷部)圍繞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目標,著力于推進“農田共建、資源共享、技術共管、品牌共鑄”的糧煙共生模式,將煙葉生產融入重農抓糧大格局,著力構建以煙穩糧、以煙促糧的協同關系,建立“糧+煙+N”為主的耕作制度,助力煙農持續增收,助力鄉村振興。
為提升煙農煙后二季作物種植積極性,他們聯系農業站、農科所對土地質量開展檢測,選適水稻品種,并對針對關鍵環節,組織煙農、種糧大戶開展技術培訓、田間課堂,破除生產技術難題,提升煙農水稻種植質量和技能,并充分利用閑置的烤煙育苗大棚育晚稻秧,實現了烤煙育苗大棚的多元化利用。
圖為收割機正在田間收割稻谷。覃敏 攝
同時,在南丹縣羅富鎮、六寨鎮建立了煙后優質晚稻綠色高效種植核心示范區,通過示范區引領,輻射周邊煙田的方式開展稻煙輪作。
“我們主動為農戶牽線搭橋,與區內知名農業公司合作,為煙農免費提供種植種子,對稻谷進行定價收購,幫助煙農解決銷售難的問題,讓煙農放心種煙。”六寨煙站煙技員羅麗芬說道,種子免費、種植還有每畝政府200元的補貼,銷路不愁,有效保障煙農的收益。
“插秧機插田、無人機噴藥、收割機收割,種田變得輕松了,還減少了人工成本,我們一戶種幾十畝也不用擔心忙不過來。”梁均祥說,煙后稻谷種植還可以改善土壤質量,提高土壤肥力,減少農藥使用,提高晚稻米產量,對來年種植煙葉也有益處。
圖為連片種植的二季黃豆。覃興福 攝
有的地塊適合煙后種植水稻,那不合適種植水稻的地塊怎么提高土地生產效益?基于南丹縣自然環境,經過科學研判后,南丹縣煙草專賣局(營銷部)決定在有條件種植水稻的地方優先開展煙后優質晚稻種植,在不具備煙后水稻種植條件的煙田開展多元化糧煙套作。
據南丹縣煙草專賣局(營銷部)煙葉股股長李世勇介紹,當烤煙采收剩余10片和6片左右時,便開始在煙田套種玉米、大豆、紅薯,一方面采摘大部分煙葉后不會遮擋住陽光,有效滿足煙后作物生長初期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土壤保濕,促進雜糧作物生根發芽。
為推動煙后二季作物生長,南丹縣煙草專賣局(營銷部)結合綠色發展要求,在煙后晚稻綠色種植田掛置專用誘捕器誘殺害蟲、在玉米地平衡施肥提高土壤墑情、在大豆種植地釋放天敵赤煙蜂,不斷擴大綠色防控輻射,大大減少病害化學農藥用量。
圖為田間套種的紅薯。黃朝江 攝
同時,對兩個糧煙油蔬一體化綠色防控綜合治理試驗示范區,開展土壤取樣分析,全作物葉部病害病原菌溯源調查、優勢病蟲害樣本調查取樣,為進一步完善綠色防控體系探索路徑。
據了解,2024年南丹縣種植煙葉1.52萬畝,煙后二季作物種植玉米、黃豆、油菜、水稻、蔬菜、高粱等超9500畝,每畝土地種植煙后二季作物可增收約2000元,有效提升土地經濟效益,助力煙農增收。
農田四季不閑,產業生生不息。南丹縣煙草專賣局(營銷部)堅持產業發展融合思路,因地制宜推進“糧+煙+N”發展模式,通過“煙+水稻”“煙+玉米”“煙+高粱”等套種模式,有力地助推了農業生產增效、農民生活增收、農村生態增值。
“我們將加強協調溝通,提升工作合力,主動爭取相關部門政策支持,引導和支持煙農開展煙后二季作物種植,探索發展多元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的農村家庭產業綜合體,拓寬群眾增收致富渠道,有效助力鄉村振興。”南丹縣煙草專賣局(營銷部)主要負責人羅寶雄說。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