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閑不下田,為何老王父子卻在“冬閑地”干得熱火朝天?
老王名叫王長歲,今年62歲,河南省三門峽澠池縣天池鎮杜村溝村民。王長歲有著30多年的種煙經歷,近兩年,他受益于迭代升級的生產技術,種煙效益越來越高,打造的煙葉示范片,成了方圓十里從事煙葉種植者觀摩學習的示范點。
“上凍前完成田地深翻,機耕深度30公分以上,起壟符合‘733’標準,這是冬田生產技術要求要領。”說起冬季生產,王長歲娓娓道來。
圖為大農機正在深翻土地。
示范田里,只見翻新后的土地,被起壟機“起”成高壟體;田埂上,雜草雜物被鏟除得干干凈凈;田地邊角,修修補補,土地利用率更高了……可見下了“繡花功”。
王長歲曾經有過一段“見人躲著走”的經歷,如今他在土地上狠下“繡花功”,跟那段經歷脫不了干系。
“在外種煙3年,賠了20多萬元,咋有臉見鄉親?”提起往事,王長歲說,“遠走他鄉,租地種煙,錢沒掙到,卻背了一身債務,總感覺在人前抬不起頭。”
由于杜村溝地處丘陵山區,耕地多為小塊小田。2020年,為實現大方大片規模化種植,王長歲到外鄉尋求發展,“頭年保本、次年虧本,第三年最慘。”王長歲回憶說,由于淺栽煙,還放松田管,一場大風雨過后,煙株大面積倒伏,三年賠得一塌糊涂。
起壟后的煙葉示范片。
在煙葉種植“摸爬滾打”多年的王長歲深知,煙葉產業勝在價格穩定,幾乎不受市場影響,此次受挫,主要吃了“不重視生產技術”的虧,只要把心思“轉”到技術要求上,種煙致富還是很靠譜。
拿定主意后,2023年,王長歲在杜村溝流轉土地,將“小田”變“大田”,推動土地資源整合,推進規模化種植,用他說的話: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來!
煙苗丟在“窖”里邊,不怕給“捂”死?煙站宣傳井窖式移栽技術,遭到王長歲老伴的懷疑:萬一苗長不出來,窟窿(指債務)沒補上,還不越陷越深。
俗話說,摔個跟頭換個明白。煙葉井窖式移栽后,王長歲天天守在煙地里,細心照料:10天,煙苗出“窖”口,成活率高,幾乎無缺苗、弱苗;1個月,煙苗進入團棵期,長勢齊整……各項生產技術落地運用,也給王長歲帶來了“好運”。
“當年收入還清債務,還略有剩余。”如今說來,王長歲已是風輕云淡。
吃上“技術飯”,端穩“金飯碗”。井窖式移栽、揭膜培土、豆漿灌根、綠色防控、二次打頂……如今,王長歲對煙葉全生產鏈技術落實已是“信手拈來”,也“拈”來了可觀經濟效益。
“刨除地租、雇工等雜七雜八的費用,今年種煙純收入40多萬元!畝均產值比去年增長437元,上等煙比例較去年提高1.28個百分點。”算好了經濟賬,王長歲更有得意之處,“提供就業崗位20多個,在煙葉移栽、采收、分揀等環節讓附近村民不出村都能掙錢,光今年用工開支就20多萬元。”
“老王呀,咱村人扎堆聊天,都說你的好嘞!”說來也巧,正好路過同村人,和王長歲打上招呼。
“都說啥?”王長歲打聽。
“不出村有活干,工資不拖欠,明年大家還想跟著你來干。”同村人說。
“我找人工,你們找活干,這是線頭落針眼——正好,你幫忙給捎個話,歡迎鄉親們都來!”說著話,王長歲挺直了腰桿。
從傳統生產方式到現代煙草農業領跑者,“老煙農”轉型“新農人”。“老王能有這樣收入,并不意外,一方面他注重技術賦能,經常參加職業煙農培訓,并積極實踐土壤保育、飛防植保、綠色防控等生產技術落實,今年還在他這里開展了杯罩移栽、上部煙開發兩項技術試點,效果很不錯;另一方面老王注重機械賦能,深耕機、中耕除草機、井窖移栽器……各式各樣生產農機具一樣不少,煙葉生產更具現代化、智慧化。”澠池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篤忠煙站站長劉中強這樣評價老王。
眼下,澠池煙區冬季煙田深耕、起壟、育苗準備等生產正如火如荼進行著,孕育著新希望……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