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尋甸縣地處滇東北,縣域內山川秀麗、氣候溫和、土壤肥沃,農業資源豐富,是典型的農業大縣。作為以煙葉產業助力鄉村振興、推動煙農增收致富的煙葉主產區,尋甸縣立足煙葉主業,創新實施“煙+N”融合發展模式,將煙葉種植與糧食、經濟作物和畜牧業深度融合,構建起多元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化農業體系,為推動當地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注入新動能,為鄉村振興增添新活力。
為推動“煙+N”融合發展,尋甸縣煙草部門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通過政策引導、依托科技項目等方式,搭建起“煙草公司+科研機構+煙農”三方合作平臺,通過提供全方位的技術培訓、“保姆式”服務指導和有力的政策支持,為煙農解決后顧之憂。
同時堅持“利用公共渠道、自建分銷渠道”并舉,探索利用“山水尋甸”等電商網絡平臺,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現代化銷售網絡,打破地域限制,拓寬銷售渠道,實現生產有基地、銷售有渠道的全鏈條發展。
“煙糧套種”人不閑
一季烤煙一季糧,糧穩煙優齊發展,糧煙協同是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生動舉措。作為昆明市最大的煙葉產區,云南省尋甸縣煙草部門合理利用土地的時空維度,引導煙農套種和輪作玉米、紅薯,形成煙糧復合種植產業帶,實現優質煙田資源與大農業共建共享。
2024年,全縣13個種煙鄉鎮籽粒玉米、鮮食玉米套種或輪作共2000畝,畝均收益分別為2000元、1000元;在七星、河口鎮套種紅薯100畝,畝均收益3000元;在倘甸鎮套種大豆1280畝,畝均收益800元。
套種大豆長勢喜人。饒清琳 攝
“煙葉種植一直是我們的主要收入來源,如今還能通過套種紅薯增加收入,真是一舉兩得!”七星鎮的張師傅興奮地分享著自己的種植經驗。他的20畝煙田按照“煙+紅薯”模式套種,每畝增收3000元,土地效益倍增。
“煙經輪作”地多產
煙葉采收后的閑置土地,在尋甸縣變成了經濟作物蓬勃生長的“希望田野”。2024年,尋甸縣煙草部門積極引導煙農利用煙葉采收后的“冬閑地”種植羊肚菌600畝、油菜200畝,“煙經輪作”模式不僅能改善土壤結構,提升土壤肥力,還為煙農帶來了穩定的增收來源,成功開啟了土地增值與農民增收的雙贏局面。
“以前沒種過羊肚菌,多虧了煙草公司的專家手把手教,才敢嘗試。”雞街鎮煙農李大姐表示,她今年種了5畝羊肚菌,每畝收入4000元,小小羊肚菌成了當之無愧的“致富菌”。
“煙牧種養結合”產業興
尋甸縣依托省級肉牛產業示范縣的堅實基礎,創新性地推出“煙+牧草”融合發展模式,構建起了一個完整的循環農業生態鏈。目前,尋甸縣紫花苜蓿、青儲玉米種植面積共3300畝,畝均收益分別為3000元、1000元,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亮點產業。
紫花苜蓿、青儲玉米等優質牧草與肉牛養殖互融共生,相得益彰。種植的牧草為養殖戶提供了優質飼料,養殖產生的有機肥又回歸煙田,這種“種養互促、循環增效”的模式,實現了農業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降低農業面源污染,增強農業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和穩定性,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推動農業向著綠色、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烤煙收獲后種植的油菜花。饒清琳 攝
“煙+N”模式在尋甸縣的實踐成果斐然。2023年,“煙+N”示范面積2716.2畝,投入資金27.1萬元;2024年示范面積擴大至7480畝,全年增收突破1000萬元,畝均收益可增加3000到5000元,為當地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
尋甸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負責人表示,“煙+N”模式既能牢牢守住“金葉子”這一傳統優勢產業,又能穩穩保住“糧袋子”這一民生根基,更能進一步充盈煙農“錢袋子”,切切實實讓煙農享受到了產業發展帶來的紅利。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