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完金葉種金稻,收完金稻又種芥菜,一年三季輪作,煙、稻、菜都不愁銷,一畝地能增收幾千元!”看著四十畝愈發青翠的芥菜,福建省龍巖市閩西園家庭農場經營者吳懋華高興地說。
一年三種,增產又增收
太陽西斜,吳懋華仍在地里用水肥一體機給芥菜澆水,水花散落在葉片上,更顯翠綠油亮,他臉上洋溢著喜色,“每棵芥菜能有6-7斤,加上菜心,一棵大約能賣3塊錢。”
圖為農戶在采摘芥菜。漳平市局(分公司)供圖
芥菜是閩西農戶家家都種植的冬季蔬菜,除采摘嫩葉食用外,更多的是加工成腌菜和梅菜。因此,2023年底,龍巖市新羅區白沙鎮政府引入梅菜加工產業,實行“公司+農戶”模式,讓農戶放心種植。眼下,僅白沙鎮巖下村芥菜種植面積就有二百多畝,并逐步發展為一年一田三種的高效種植模式,土地效益和農戶收入進一步提升。
“只要種好了,可以整棵賣。”有著豐富規模種植經驗的吳懋華信心十足,“2月種煙,7月種稻,11月收割完,再種上提前育好苗的芥菜,田地一點不輪空。”
煙稻水旱輪作是漳平煙區農戶穩糧增收的首選。“我種福香占,100斤谷子賣210元,一斤大米賣5元,一畝能多賣幾百塊。”巖下村吳小女一邊察看地里芥菜長勢,一邊算著賬,“芥菜也能賣兩三千塊錢,加上烤煙,算下來一畝地一年收入差不多有1萬元。”
圖為白沙鎮黃坂村煙稻融合示范片。黃慧敏攝
白沙鎮鄉村振興辦主任張福成道:“我們聯合農業農村局、煙草部門召開了煙稻菜產業現場推進會,效果很好。接下來,我們將繼續大力推進‘煙后稻、稻后菜’特色模式,推動特色優勢產業增效,壯大村集體經濟、助力農民增收致富。”
一房多用,省心又增效
走進巖下村新能源烤房群,工人們將一筐筐翠綠的芥菜從車上卸下、過磅,送入一側的流水線進行清洗、湯煮、冷卻、瀝水、送入烤房烘干……敞著門的烤房里,掛著一桿桿已烤干變為褐色的梅菜,一旁的切菜機正“咔嚓咔嚓”將一卷卷梅菜切段。
圖為梅菜加工企業正在收購芥菜。黃慧敏攝
“梅菜扣肉預制菜市場大,當地農戶有種芥菜的傳統,又有現成的烘干設備,所以在這里建基地。”梅菜加工企業負責人湯繼明介紹,“用烤房烘干,大大縮短生產周期,提高梅菜產出率,根莖也能切片烘成菜心干。”
烘干芥菜是漳平烤房綜合利用的一項新業務。而稻谷烘干,已是家喻戶曉、深受歡迎的老業務。每年煙后稻收獲后,農戶直接將收割后的稻谷,運輸到約定的烤房里進行烘干。
“稻谷烘干一般每烤收費1100元,烘干后重量五六千公斤,算下來一公斤的成本不超過0.22元,大家都樂意。”漳平市赤水鎮種糧大戶劉南和說道。
結合各地產業,福建省漳平市煙草專賣局(分公司)還探索出烘干花生、食用菌、中藥材等多種烤房利用形式,使稻谷、花生烘干從傳統晾曬轉到現代烤房,不再受氣候和場所的制約且品質更佳,還杜絕了農戶“占道”晾曬的現象。
多技共融,服務助創收
2月3日,漳平市新橋鎮農戶曾佑明一早來到田里,“水稻收割后,就開始幫人整地,現在還育煙苗,”年過六旬的老曾干勁十足,“整一畝地收80-250元,一年也有萬把塊。”
漳平市局(分公司)堅持“煙田即糧田、煙農即糧農、煙機即農機、煙技即農技”基本思路,實施糧煙產業協同、設施裝備共享、生產技術互利、種植主體共育等融合發展模式,實現多方多贏。
“通過生物防治、增施有機肥、煙田廢舊地膜回收、無人機專業植保、煙光工程建設等,產業含‘綠’量越來越高。”??漳平市局(分公司)綠色防控工作負責人說道。
圖為白沙煙糧產業綜合體智慧烤房群光伏屋面。漳平市融媒體中心黃野攝
“棚下烤煙、棚上發電”的“煙光工程”建設,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漳平市局(分公司)引導烤房產權主體通過屋面出租、籌資自建等形式,建成烤房光伏屋面1.65萬平方米,預計年發電收入140萬元、可節約標煤1060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925.2噸,實現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兼具。
綜合體建設還為村民創造了家門口務工的機會。從未接觸過煙葉分級、經培訓上崗的白沙鎮村民呂巧慧說:“53天掙了1萬多塊,明年我還要來。”
漳平煙糧產業綜合體“一年三種”模式,使煙葉產業聯農帶農的新動能進一步釋放,產業綜合體成為穩固煙糧基礎、促進農民就業增收、助力鄉村全面振興的橋頭堡。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