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蘭方清楚記得,結束在外奔波的日子,是2011年5月。
今年48歲的楊蘭方,是重慶市奉節縣興隆鎮桃源村人。為了讓家人過上好日子,他在20多歲時就選擇了貨運司機職業,常年在外奔波。
“辛苦,不安全。”采訪中,談及以往的日子,楊蘭方多次向記者表示。
回鄉,意味著可以照顧家人。但如何更好地照顧家人?在楊蘭方看來,就是要讓他們衣食無憂、住房不愁。
抱著這樣的念頭,回鄉后,他多方尋找致富門路,最終選定了一個在他看來“很靠譜”的項目——種煙。
“村里有種的,煙草公司會上門進行技術指導,煙葉價格穩定,還有種植保險兜底。”2011年年底,楊蘭方考慮再三,報了10畝的種植計劃。
說干就干。什么節令該做什么,他總是不等煙技員上門宣傳,就主動打電話詢問。白天,他靠在煙田里,嚴格按煙草公司的生產技術要求勞作;晚上,他坐在小凳上,捧著煙草公司送來的煙葉標準化生產技術手冊刻苦鉆研。
一切從頭開始,更需用心對待。楊蘭方深知,“莊稼不收,管理不休”。在煙技員的細心指導和他的精心管護下,2012年,楊蘭方種的10畝煙葉換來了3萬元收入。他笑得合不攏嘴,逢人就說:“劃算,比在外打工劃算!”
這,僅僅是致富的開始。接下來的種煙之路,楊蘭方走得踏實而堅定。
煙田從桃源村發展到廟灣村,田管從自家人干到雇幾十號人干,房子從村里有1套到鎮上、重慶市區各有1套,楊蘭方已然成為聞名十里八鄉的“致富明星”。
“他種煙有絕活!”同村的宋柏貴50多歲,這幾年一直種著3畝白肋煙,閑時就到楊蘭方的煙田里打工,一年下來打工能掙1萬多元。
在宋柏貴眼里是“絕活”,但在楊蘭方看來,只不過是“上心”。“如同養娃,不上心他長不成好苗子。”楊蘭方有兩個孩子,女兒大學畢業已經工作,兒子正在讀大學。
怎么才算上心?管理一定要到位。
7月16日,記者見到楊蘭方時,他正在煙田里給工人們講解煙株打頂和抑芽劑施用技巧。“有時候工人貪圖快,會把煙株頂部的幾片好葉子打掉,抑芽劑施用也不到位,這樣既影響產量,又影響質量。”楊蘭方平時待人和氣,但在管理上卻要求苛刻。
“不按技術標準操作,是要吃虧的!”這是楊蘭方認準的道理,因為在他看來,煙葉標準化生產技術,不是哪一個人、不是一時一刻總結出來的,而是煙草公司經過長期實踐提煉的可操作性強的理論知識。“就像我以前開貨車,必須按規矩辦事。”說這話時,他的眼神里滿是堅定。
當然,僅僅守規矩是不夠的,尤其對于煙葉生產而言,受氣候、土壤、溫濕度等外部環境影響較大。這時,墨守成規不行。
“楊蘭方的優點就是敢于質疑,并且容易接受新事物。”奉節縣煙草專賣局(分公司)興隆煙站煙技員陳玉才對口負責桃源村快3年了,這是他對楊蘭方的評價。
陳玉才舉了一個例子。去年,煙站邀請專家舉辦座談會,號召煙農嘗試種植煙后油菜,開展綠肥還田,改善土壤結構。楊蘭方二話不說,第一個報了名,種了60畝油菜。“油菜還田確實有效果,但也有缺點。油菜喜歡氮肥,這就把田里的氮肥奪走了,今年前期的煙葉色澤差些,于是我在田里追施了氮肥。”楊蘭方說。
對于這點,陳玉才非常認可。“不僅如此,去年,他還從網上購買了2臺回潮機,在煙葉烤好后進行人工回潮,將原本3至5天的回潮期縮短至1天。”陳玉才說,在楊蘭方的帶動下,全村購買了近30臺回潮機,使用效果顯著。
“一臺2400元,省時省工省力,提高了烤房使用效率,錢花得值!”楊蘭方笑道。
在楊蘭方家的院子里,記者看到,深耕機、機械打孔器、電動噴霧器等煙葉生產器械一應俱全。
“我們這里山地多,小型機械用得上。近幾年,多虧了這些機械,種煙輕松不說,還減工降本。”楊蘭方介紹,他不光在自己田里使用,還為其他煙農提供價格優惠的專業化服務,幫助他們一起搞好煙葉生產。在他看來,“一人富不叫富,大家富才算數”。
奉節縣局(分公司)煙葉科副科長王振國經常下鄉,對楊蘭方非常了解:“他種煙,冬耕清殘搞得早、搞得好,機械化起壟規格高,煙葉移栽規范程度高、集中性強,田管措施及時、到位率高,煙葉前期長勢整齊、后期落黃有序,生物質燃料烘烤效果好,畝均收入比其他煙農都高。”
2019年,楊蘭方被評為“全縣烤煙種植能手”。
“穩煙區穩煙田,離不開這樣的能手,離不開‘精技術、敢投入、勇創新、善管理’的職業煙農。”王振國說。
而楊蘭方能安安心心留在家鄉種煙,成為一名職業煙農,背后是奉節縣局(分公司)不懈的努力。
近年來,奉節縣局(分公司)嚴格按重慶市局(公司)的工作部署和要求,始終堅持以煙為主,以合作社改革創新為引領,圍繞煙葉主業,拓展服務范圍,推動形成規模種植、集約經營、專業分工、信息支撐的建設格局,逐步破解了山區農業基礎設施差、規模效益差、生產分散的發展瓶頸,不僅保證了煙農隊伍的穩定,還推動了煙農群體逐步向“產業工人”轉型。
如今,在“山環路、路環山,山路之間是煙田”的桃源村,像楊蘭方這樣的職業煙農有50多戶。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