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松認真查看設備數據。
50歲上下,身量不高,穿著一身略微褪色的卡其色工裝,鼻梁上架一副黑框眼鏡,笑容憨厚——他叫張雪松,江蘇中煙工業有限責任公司南通煙濾嘴公司生產車間調車工。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創新工作室,是南通煙濾嘴公司重要的技術“練兵場”和創新“孵化器”。
談及對卓越的理解,張雪松說,追求卓越沒有捷徑,每天都要比前一天更努力一點。不斷努力,不斷進取,正是張雪松工作34年來的常態。
1987年入職后,張雪松一直從事煙用三乙酸甘油酯、煙用熱熔膠生產工作,直到2000年被調到濾棒成型車間。相比一直從事濾棒成型工作的同事來說,張雪松調侃自己是個“插班生”。
“插班生”更要踏踏實實學習,努力成為“優等生”。為了盡快掌握濾棒成型操作技術,性格要強的張雪松堅持每天最早進入車間,從早到晚圍著設備反復研究。
他不放過任何一個學習機會,遇到機器故障,就虛心向老師傅請教,留心學習他們的操作手法;吃午飯時,他抱著操作手冊邊吃邊看;下班后,他將一天的操作學習心得進行總結和歸納。功夫不負有心人,3個多月后,張雪松憑借出色的技術成為國內第一臺KDF4機組的生產骨干。
2012年年初,張雪松由濾棒成型操作工轉為成型班組調車工。產品規格多,機臺運行狀態不一,操作工技能水平、生產經驗各有不同,面對新挑戰,張雪松勇于“啃硬骨頭”,認真總結各種機型的特點,記錄生產過程中各個規格的濾棒容易出現的質量問題,與機臺操作工深入交流,拿出最有效的處理措施。
成天與機械設備為伴,張雪松練就了一雙敏銳的耳朵。有一次,他在轟鳴的設備運轉聲中聽出刀頭處有異響,停機檢查果不其然。張雪松立即對其修理調試,避免了一個重大設備事故的發生。
每年的生產高峰期,機臺出現問題的頻率提高。張雪松每天穿梭在各個機臺之間,幾乎沒有閑下來的時候。那個永遠充滿干勁的忙碌身影,成為班組提高設備有效作業率的有力保證。
攻克一個個技術難關,翻過一座座技術高峰,張雪松從當年的“插班生”成長為技術團隊的“總教頭”,并榮獲了江蘇省五一勞動獎章以及第六屆全國煙草行業勞動模范等稱號。
為了打造一支能力過硬的專家行家隊伍,2016年,南通煙濾嘴公司成立“張雪松勞模創新工作室”,以平臺建設為抓手,加大青年員工培養力度,加快創新成果轉化應用。
在“深挖ZL26D細支濾棒新機型設備提速增效”項目中,張雪松大膽嘗試,最終找到攻克難題的關鍵點,確定以提升盤紙拼接效率為中心的解決方案,使設備有效作業率提升至近94%。
在“基于YL43A型細支九五濾棒高效生產平臺的研制”項目中,張雪松帶領團隊深入生產一線開展調研,反復試驗,最終達到預期目標,為保障“南京”(細支九五)濾棒產能提供了有力支撐。
針對“折盒機適應性改進”項目,張雪松與團隊成員用1個月的時間設計出了新的推凸臺,改進了推盒支架,最終創造出一款整體質量更輕、孔位更加精準、一體性更強、更換更加方便的折盒機構。該項目的實施,有效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
截至2020年年底,張雪松帶領團隊累計實施精益改善項目97項,形成有推廣價值的改善成果83項。成果內容涵蓋現場管理提升、設備性能提升、安全措施提升、流程精益改善、系統功能優化等方面,累計取得經濟效益1260萬元。一線員工以創新工作室為平臺,努力成為生產一線的“創客”,為企業降本增效、技術升級等作出了積極貢獻。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在企業改革創新中,張雪松就像大雪中不畏嚴寒的青松,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和毅力,百折不撓,奮力前行。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