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市武隆區大水村,黨員煙農左永合生前帶領村民種煙脫貧,臨終前囑咐女兒左春蘭回來“接棒”,帶領更多鄉親共享產業發展成果。近日,筆者前往大水村走訪左春蘭,聆聽她回憶——
左永合,重慶市武隆區大水村人,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也是一名與土地、與煙葉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黨員。
“他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去世時也沒有給我們兄妹存下多少家產,但留下的做人與做事這筆財富,會讓我們受益一生。”對于父親的言傳身教,女兒左春蘭始終銘記于心。
左春蘭說,自兒時記事起,父親就經常對他們五兄妹講人民解放軍打進山區解放家鄉的那段歷史,并時常教育他們要牢記黨的恩情。
在饑餓與貧窮中成長的左永合,踏著這樣一條紅色印跡,不到20歲便主動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立志為建設家鄉貢獻自己的青春熱血。
上世紀70年代,地處深山老林的大水村,是一個無水、無電、無路、無產業的“四無”貧困村,大多數村民以種植紅苕、洋芋、苞谷“三大坨”為主要經濟來源,要靠國家這個“大家庭”救濟過日子。
在這樣一個貧瘠的村落里,左永合從上世紀80年代初就擔任村干部,帶領鄉親們在脫貧道路上艱難前行。
1987年,煙草部門打算在大水村推廣烤煙種植,可鄉親們都不敢貿然嘗試這一“新產業”。經過煙草工作人員和左永合等村干部堅持不懈宣傳發動,最終由幾名村干部帶頭、20多戶村民參與,終于開辟出了種煙這條新路子。
左永合就是帶頭人之一,當年他種煙6畝,收入2000多元。烤煙帶來的“真金白銀”,讓許多猶豫觀望的村民開始對“金葉子”刮目相看。很快,煙葉產業在大水村快速發展起來。
在初嘗甜頭后,左永合借助當地政府和煙草行業大力發展煙葉產業的利好政策,不但把所有土地都種上烤煙,還大力開荒種煙,并注重科學種植、提高質量。
“我清楚地記得,1991年我家種了20畝煙,收入第一次過了1萬元,年底父親受到政府表彰獎勵,抱回了一臺黑白電視機。”左春蘭指著屋里那臺12英寸電視機說,“我家電視機早已經黑白變彩色、小屏變大屏,但它至今還保留著。”
后來,左春蘭五兄妹相繼成家立業,多次勸父親不要再種煙了,可他怎么也不肯放棄這“金燦燦”的事業,還一心想著通過發展產業帶動更多村民增收。
對“金葉子”有著深厚情誼的左永合,自始至終沒有離開操勞了一輩子的煙田。2018年,已過古稀之年的他種煙28畝,還自籌資金新建了一座烤房。不成想,剛進入8月烘烤時節,左永合被突發疾病奪走了生命。
“臨終前,他拉著我的手說,閨女,致富不忘黨恩情,煙葉對我們家貢獻不小,你要答應我回來種煙,幫助更多鄉親富起來……”回憶起父親臨終時的一幕,左春蘭語帶哽咽。
其實,當時左春蘭已嫁到滄溝鄉向山村20多年,兩個孩子都參加工作了,完全可以不用再回娘家種煙。但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2019年,左春蘭在向山村繼續發展生豬養殖產業的同時,回到家鄉接過父親的“接力棒”,開啟了種煙事業。
盡管這樣兩頭奔忙很苦很累,但左春蘭說,有黨的富民好政策,有煙草公司傾情幫扶,自己干起來覺得有希望、有奔頭。這兩年,她的種煙規模穩定在30畝左右,還開墾荒地來進行輪作,效益節節攀升。與此同時,她也像父親生前那樣,帶動更多村民特別是年輕人一起種煙,并教給他們新技術、新方法,實現減工降本、提質增效。
“對于村里一些沒有土地或不方便種煙的老年人等群體,我就請他們到自家煙田做工,幫助他們增加收入。”站在煙田里,左春蘭信心滿滿地說,“我要繼承父親的遺志,一直把煙葉產業發展下去,讓更多人享受到‘金葉子’結出的‘致富果’!”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