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裱是裝飾書畫類、碑帖等的一門特殊技藝,也稱“裝潢”,又稱“裝池”,是我國具有民族傳統的一門特殊藝術。一幅字畫裝裱得好壞,會直接影響作品的效果。
江蘇省阜寧縣零售客戶黃朝林對這門手藝情有獨鐘。近日,在紫薇堂裝裱工作室里,黃朝林向筆者講述了他“裝池”人生二十年的故事。
裝池之緣
今年53歲的黃朝林出生于射陽河畔,生于斯,長于斯。他從小就心靈手巧,很小的時候,自己就能剪出十分漂亮的剪紙,還經常與小伙伴們一起分享手工制作的樂趣。
1984年,黃朝林初中畢業后,通過招工進入當地的縣印刷廠工作,被分配到鉛印車間。生產線不僅工作量大,而且枯燥無味,但他總能認真負責,一絲不茍。16年的印刷工作,讓他養成了用心專一的性格。
2000年年底,由于企業改制,黃朝林和妻子下了崗。正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喜歡書畫收藏的姐夫正巧上門,在交流時談起了傳統書畫裝裱藝術。黃朝林一聽,就來了興趣,可惜當地沒人會這種手藝。
經打聽,黃朝林得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馮增木從事書畫裝裱和書畫裝裱理論研究工作多年,能否拜師于大家名下?
黃朝林通過朋友輾轉打聽到馮增木老師的聯系方式,一次次約見都沒有成功。終于,馮增木被黃朝林的誠意打動,表示自己不再收徒,便將黃朝林介紹給了自己的學生劉樹敏。
從此,黃朝林拜師到劉樹敏門下,開始專業學習字畫裝裱。經過一年多的學習,黃朝林的字畫裝裱技術已經十分嫻熟,謹遵老師“對字畫裝裱要有敬畏之心”的教誨,黃朝林回到了家鄉。
裝池之韻
黃朝林的工作室四面墻上懸掛著一件件精心裝裱的書畫作品。“這都是我以前裝裱的。我們平時裝裱、修復書畫作品就是在這個大案子上進行的。這個工作臺應是當地最大的一張裝裱案了。”黃朝林指著里面房間的一張桌子笑著說。
步入房間,一張碩大的朱紅裝裱案臺便映入眼簾,桌邊掛著各式各樣的裝裱工具。南邊靠墻的木板上,布滿了宣紙粘貼過的痕跡。
“‘三分書畫,七分裝裱’,裝裱的質量關系著作品整體的品相和存續時間。整個過程環環相扣,一個工序稍有不當,便會減弱作品的藝術氣息。”黃朝林一邊介紹一邊熟練地示范著。
傳統裝裱要通過清洗、揭心、托心、全色、覆背等2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黃朝林都嚴格把關,認真對待。
黃朝林說:“裝裱就是書畫作品的‘繼續創作’。”他認為,鉆研裝裱技術,僅憑激情是不夠的,還要靠智慧與專注。比如裝裱舊畫心,為了避免損傷原畫墨跡,要先對墨色濃淡進行觀察,再考慮紙張的吃水性能,才能動手。
這么多年過來,經過黃朝林裝裱的作品有幾千件。如何把一件作品裝裱之后更易保存、更具韻味,是他二十年來的追求。
裝池之樂
2020年,黃朝林申請了煙草專賣零售許可證,成為一名卷煙零售客戶。雖然身份有了轉變,但沒有改變他對書畫裝裱的熱愛。
開店之余,他還對這門手藝加以研究,其中的苦與樂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但他表示,裝裱是他最快樂的事情。
“雖然開店時間很短,但我也享受了裝裱手藝帶來的‘好運’。”有一次,他把一件裝裱好的書畫作品帶到店鋪展示,一位顧客進店購物,對這件作品贊不絕口。當得知黃朝林是一名出色的裝裱師時,顧客隨后表達了家里有幾件書畫作品,想請黃朝林裝裱。一來二去,這個顧客成了老客戶,每次都到店里來消費。無意之中的“收獲”,讓黃朝林興奮不已。
于是,黃朝林迅速調整了經營思路和小店布局,把精品裝裱的作品懸掛在店內醒目處,總能給顧客眼前一亮的感覺。精美的作品就像一張名片,讓更多的人在喜愛黃朝林裝裱手藝的同時,也記住了他的商店。
不僅如些,當地的一些青年書畫朋友經常到他店里,大家一起交流書畫裝裱,傳承書畫裝裱技藝。對此,黃朝林很是自豪:“對于年輕人來說,他們對書畫裝裱感興趣,這非常難得。讓他們認識到傳統技藝非常有魅力、有價值,進而更有責任地去保護好它、傳承好它!”
作者單位:江蘇阜寧縣局(分公司)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