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吉剛(右)同瓦滄村村黨支部書記在查看食用菌大棚的第一批成品菌。夏佩攝
“山清水秀瀝青路,小院洋樓比比高,阡陌田園新風貌,今日春風勝往朝。”今天的湖北省竹溪縣桃源鄉瓦滄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是名副其實的新農村。這一切變化還得從瓦滄村駐村第一書記向吉剛說起。
2015年,全國開始脫貧攻堅,要選派有責任、有擔當、有基層工作經驗的人去開展扶貧工作。時任豐溪煙站站長的向吉剛主動報名,毅然決然地承擔起了“第一書記”的重擔。沒想到這一去,他便與桃源鄉這片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2015年8月到達瓦滄村后,由于是第一次接觸精準扶貧,向吉剛決定從熟悉村級情況開始。通過對瓦滄村358戶1037人兩個多月的走訪,摸排當地貧困戶的生活、生產基本情況,在工作隊走訪之后,向吉剛決定和村委會一起狠抓精準識別,實現貧困戶重點突破,爭取各方面資金投入,建立常態化走訪機制,用村集體產業發展,助力貧困戶不斷增強自身“造血”能力,加快脫貧致富的步伐。
為了拉動內需,促進瓦滄村經濟發展,充分讓利于民,向吉剛及其工作隊經過多方面走訪和民意調研,決定在瓦滄村建設食用菌加工車間和養菌大棚。經過多方籌集資金,一共為瓦滄村籌款200余萬元,建設起了2000平方米的食用菌加工廠和800平方米的養菌棚架,年產值達到120萬元,每年為瓦滄村富啟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固定增收20萬元,拉動本村100余人就業。為了充分帶動產業的輻射作用,利用好食用菌加工場,聯合桃源鄉的中壩村、古峰村,為其提供食用菌棒生產加工,充分實現了“以產業促就業,以產業促發展”的初衷。
“記得向書記剛剛來到瓦滄村的時候,村委會還是破舊的小瓦房,辦公條件十分簡陋,現如今的瓦滄村村委會,應該是瓦滄村最靚麗的一道風景線。”村黨支部書記樂呵呵地說。2017年,向吉剛為瓦滄村爭取到了170多萬的項目建設資金,對村委會進行重建,先后建起了黨員活動中心和800平方米的辦公大樓。明亮大氣的辦公環境,讓大家伙兒有了正兒八經的辦公地點,更是圓了瓦滄村幾代村黨支部書記建樓的心愿。
在瓦滄村,沒有一個人不認識向吉剛,當地老百姓都親切地稱呼他為“老向”。向吉剛最自豪的就是解決了當地老百姓的安置房問題。2016年,瓦滄村很多村民都是住在附近的山上,交通不便,遇到下雨下雪更是無法出行。有時候遇到山體滑坡,村民的生命安全都受到嚴重威脅。
了解到這個情況后,建設易地搬遷住房就成為了向吉剛心里最大的疙瘩。從2017年開始,向吉剛書記積極響應政策號召,并充分爭取國煙扶貧易地搬遷項目的資金支持,為瓦滄村建設起了9375平方米的安置房,解決了137戶、375余人的住房問題。家家戶戶都住上寬敞明亮的大房子,沿途街道房子接踵并立,再加上新修的公路,瓦滄村村黨支部書記笑著說:“如今的瓦滄村就是妥妥的‘村級鄉’。”
向吉剛在2020年完成脫貧攻堅任務時,最舍不得他走的就是退伍殘疾老兵甘承銀。在退伍回家后,身殘志堅的甘承銀有著革命軍人的大無畏精神,自主創業,開辦了木質產品加工廠。可惜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又不懂網絡,產品銷路不暢。在工廠即將倒閉的時候,摸排走訪的向吉剛了解到情況后,聯合村集體,尋求竹溪煙葉分公司、農業農村局等單位的支持,鼓勵企業公職單位的員工購買甘承銀的產品。同時,讓甘承銀學習網絡銷售,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建立了穩定的銷售渠道,每年固定增收四五萬元。甘承銀總是說:“沒有向書記,沒有駐村工作隊,我這個小加工廠可能早就倒閉了,真的是打心眼里感謝他們。”甘承銀境遇的改變,是向吉剛脫貧攻堅成果的一個真實寫照。現如今,甘承銀成為桃源鄉有名的脫貧戶,成為“身殘志不殘、脫貧靠自身”的經典代言人。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變的是幫扶村,不變的是為鄉村事業發展的一顆赤子之心。“雖然還有幾年就要退休了,但還是希望用好最后幾年的駐村時間,把產業發展、鄉村振興工作做好、做實,也算是為自己的駐村生涯畫上一個完滿的句號吧!”甘承銀笑著說。
六年扶貧,真情幫困,十年駐村,無怨無悔,向吉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湖北桃源鄉鄉村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更為改革開放以來新中國農村振興的發展添上了不可或缺的一筆,這樣的人值得尊敬,這樣的榜樣值得學習!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