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于山東沂水縣沂山南麓的沭河,總長度三百多公里。在途經新沂境內時,把邵店全鎮一分為二。老百姓俗語中分別稱為“河南片”、“河北片”。張利家所在的悅集村屬于“河北片”。這是個革命老區,?全村人口2400人,屬于小村。人均耕地少,且多數以種植花木為主,民風淳樸。??
2016年,原來在外打工的張利、張繼彬夫婦,因為家庭事務,先后放棄打工回到家鄉。丈夫在村里承包十幾畝地種植花卉苗木,張利在家負責照顧患賁門癥的公公和患帕金森綜合癥的婆婆。2017年為了緩解家庭經濟困難的窘境,張利又在家里開了個煙酒店。但由于位置偏僻,人流量少,營業狀況很不如人意。
助殘:讓殘疾人重拾生活信心
張利,1975年12年出生于本鎮東鮑村。20歲時和丈夫張繼彬結婚。張利性格豪爽耿直,做事干脆利落,走路風風火火。為人處事大方重情意。既具備男人堅毅果敢的性格,又有屬兔人的善解人意、悲天憫人的情懷。不管是鄰里還是親朋,對她都很有好感。
有一次,一個流落到悅集的弱智殘疾人,被悅集好心村民收留。張利知道后,就經常上門看望,送點食物或衣服。這人頭發太長,沒有人愿意帶他去剪。有人聯系街上理發師,人家怕臟也不愿意上門。張利就自己騎電動車,把這人帶去街上理發。張利對理發師說:“我和他非親非故,都不嫌臟,我可以把他帶街上來,師傅你也就做做善事,幫他剪剪吧。”師傅見她說得誠懇,被她言語感動,也就不再說什么。
悅集村村民代慶美常年有慢性病,丈夫是重度肢體殘疾人,兒子離婚后常年不歸家。代慶美既要照顧自己和癱瘓的丈夫,還要伺候未成年的孫子。張利得知情況后,經常去她家了解家庭生活情況,盡可能地給她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當得知代慶美孫子有病需要治療,但卻因為手里沒錢無法住院時,張利二話不說,把錢送到她家,讓她早點帶孩子去治病。后來代慶美逢人就說:是張利給了她孩子第二次生命。
受過張利幫助的殘疾人很多,以上列舉的只是其中的兩例。
圖為張利創辦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圖為在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活動的殘疾人
2017年上半年,張利利用打工的積蓄,投資15萬元,發起成立了一個為老年人和殘疾人服務的公益性社會組織: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主要目的是為殘疾人和老年人日間照料、康復、娛樂、輔助就業提供平臺。很多殘疾人聽到消息,都興奮地奔走相告。在“中心”正常開放期間,每天都有十五、六個殘疾人前來活動,高峰時期人數達到三十人。
殘疾人在“中心”有的看電視,有的娛樂打牌,有的學習手工編織,還有些老年殘疾人把未成年孩子帶來一起照料,減輕家庭負擔。對前來參加活動的殘疾人,張利并不是整齊劃一要求他們做什么,而是盡可能根據他們個人喜好,本著只要對個人和社會家庭有益,不妨礙別人原則,隨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針對殘疾人學編織畏難心理,張利的“中心”還面向社會上懂編織的健全年輕人開放,通過他們手把手教,殘疾人照著學,其中一部分很快掌握了戶外家具的編織技術。每天都可以取得不錯的收入。殘疾人通過自己的勞動,實現了人生的價值,贏得社會的尊重。
為了滿足殘疾人“走出去,看一看”的迫切愿望,經張利多方努力,用籌集到的一部分資金,先后兩次組織殘疾人到新沂市馬陵山、窯灣古鎮和宿遷市三臺山游玩。在游玩間隙,帶領殘疾人到果園搞采摘,參觀沿途多肉植物園,品嘗特色小吃。激發出了殘疾人熱愛生活,珍惜人生的感情共鳴。
圖為帶領殘疾人在三臺山旅游
圖為張利和殘疾人在窯灣古鎮游玩
由于悅集村是苗木村,糧田少,很多年輕人都外出打工。在家的村民中,癱瘓、腿腳不好、視力不好的人不少。有的還是未成年的孩子。他們這些人對國家殘疾政策缺乏了解,即使想申請殘疾證也不知道怎么辦,有人干脆認為沒有人情關系辦不來殘疾證。更多的人想去評殘,但親屬都不在家,無人帶領。張利了解情況后,就用自己車免費帶領他們去評殘,或者介紹他們搭乘別人的順便車,自己充當志愿者。幾年來,通過張利免費帶領去評殘,取得殘疾證的殘疾人達六十人之多。在陪護殘疾人評殘的過程中,張利不僅向他們詳細介紹評殘注意事項,還主動向他們宣傳殘疾人優惠政策。在同張利接觸過程中,他們深切感受到了不是親人勝似情人般的溫暖。
圖為張利為殘疾人提供志愿評殘幫助
殘疾人信息閉塞,但渴望同正常人交流的愿意非常強烈。每當鎮里或鄰近地方舉辦農業技術培訓、電腦培訓和其他培訓時,張利總是第一時間聯絡到有培訓需求的殘疾人,及時告知他們時間地點,讓他們準時去參加。希望他們利用這個機會加強同社會的交流。如能學會一門技術,將增加生活的信心。對有一技之長的殘疾人,張利也會時時記下來,在合適的機會幫助他們向有關部門推薦,爭取給他們施展才華提供機會。五年來,經她推薦和介紹的殘疾人,有的參加了盲人按摩培訓,有的參加了歌舞比賽,更多的是參加了農業技術培訓。總人數達到二十人左右。
助老:為夕陽增添光輝
除了服務殘疾人朋友外,張利還抽出一大部分時間用于關愛照顧五保戶和孤寡老人。通過和本市養老志愿服務組織對接,把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納入其助老服務一部分,并把邵店鎮五位熱愛助老服務的朋友招募到志愿服務隊伍中來。
2020年,張利利用空閑時間,堅持每月到全鎮每個分散供養五保戶家走訪兩次,在走訪過程中除了陪他們聊天,了解起居住行情況外,還幫助他們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打掃衛生、洗衣、做飯等,如果他們需要,也會幫他們聯系醫生,幫助帶購生活物品。在走訪過程中,發現五保老人有需要政府和村里解決的問題,她會隨時做記錄,然后向有關部門反饋。對于老人希望政府解決但又解決不了的,她也會耐心解釋,爭取他們對鎮村工作的理解。
圖為張利走訪五保老人
為了爭取家人的支持,能安心做公益事業,張利總是盡可能在走訪回來后,把需要處理的家務,利用早晚別人休息的時間,及時安排好。對于家中需要照顧的兩位老人,她也做到每天早晚問候,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這樣就避免了因為做公益占用時間而耽誤家務的情況發生。不管是丈夫還是老人孩子從沒因為她整天忙于公益而埋怨她。有時為了讓她安心做事,家人還會主動幫他分擔一些因做從事公益活動產生的難題。
邵店街的褚姓老人,認識張利后,有事沒事總是喜歡找她,向她哭訴孩子不孝順的事。張利每次都耐心傾聽,事后經多方了解情況,確認老年所說不實。但是遇到這樣的老人確實也沒辦法。張利就經常和她聊天,變著法逗她開心。漸漸地老人也不再提兒女不孝順的事。有時到銀行取尊老金、地畝補貼,遇到困難,張利就親自帶著她去,從不嫌厭煩。有時老人來找張利,張利有事不能陪她,就會安排女兒陪她,使老人從孤獨中走出來,性格逐漸變得開朗。
2021年在照顧五保老人的同時,張利和志愿者們又把目光投入到到關注高齡老人身上來。經過走訪調研,最終確定把全鎮的350名80歲老人列為關愛對象。堅持每周一次上門走訪和一次電話訪問。之所以開展這項活動,主要是考慮到目前外出打工的年輕人較多,部分家庭老年人在家無人照顧,生活、出行和就醫遇到很多障礙。志愿者們首先對老人進行了一次全方位的摸底。了解內容包括:是否單獨居住,是否有人照顧,身體健康狀況,有無大病,有什么特殊需求。摸底結果由張利利用晚上時間加以整理,以備走訪時有針對性地做好關愛服務。
邵店鎮每年去世的老年人在200人左右,大部分是高齡老年人。這就導致經常調整服務對象、需要重新摸底確定服務對象情況發生,給走訪工作帶來了難題。在老年人病重和去世期間也牽扯到許多社會問題,要求志愿者要有足夠的政策水平和社會閱歷予能妥善答復。志愿者們不僅要有高度的責任感還有人一定的處理群眾問題的能力。
走訪高齡老人家庭
兩年多年,張利和她的志愿服務團隊,共排查服務對象900余人次,走訪五保和高齡老人7000余人次。足跡遍布邵店全鎮的每個角落。為邵店鎮社會安定,建設和諧社區作出了貢獻。老人在外務工的子女得知這個情況后,都從內心里稱贊張利為他們做了一件實實在在的好事。對于志愿者的辛勤付出,老人們也都給予了高度的評價。
摸底調查
張利的善行義務也贏了鄰里的交口稱贊。周邊群眾在農閑時,都喜歡來到她的小超市和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聊天談話,交流日常見聞,張利還為他們準備了茶水、桌椅板凳,為他們打牌提供方便。為激發他們積極向上力量,張利在中心還購置了卡拉OK設備,給他們提供唱歌娛樂。而這一切也帶動了小超市的商品銷售,煙草證從三年前的十二級上升到了目前的二十二級,在那個偏僻的地方已經相當不錯了。
有的人對張利的做法表示不理解,一個農村婦女,不好好地做家務,照顧老人,整天在外面跑,不務正業。但張利不為這些風言風語所動。她說:每當看到需要幫助的人,她心里都會涌起上前幫一把的沖動。錢是賺不完的,一個人如果每天只想賺錢,而忽視了心里最美好的愿望,老了會后悔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即使做不好,畢竟也努力了。今后我會一直把公益事業做下去,不僅我自己做,我還要教育孩子們,讓他們也要多幫幫需要幫助的人。
這正是:
公益不需錢多,有心便是善人;
造福鄉梓鄰里,蔭及后代子孫。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