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是湖北省秭歸縣煙草專賣局(營銷部)楊林煙葉收購站副站長張華安一直信奉的真理。參加工作15年來,從懵懂的新手到初窺門徑,再到“行家里手”,他堅持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把成果轉化運用到煙田實踐中,用科技賦能助力煙葉生產提質增效。
留心用心破難題
“這個芽孢桿菌防治根莖病效果還可以,就是用起來麻煩,還要單獨請個工。”煙農向建軍反映說,“如果按照現在的用工價格計算,用工都快趕上我買菌的錢了”。在聽到這個信息的之后,張華安就一直思考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回到公司,他翻看書籍,查閱文獻,反復琢磨。“他那段時間像著了魔一樣,嘴里一直念叨芽孢桿菌,起初沒聽清楚,還以為他犯了牙病呢,后來才曉得他在研究芽孢桿菌使用方法。”同事們敬佩地說道。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經過充分論證,反復驗證試驗之后,張華安找到了一種減少用工投入的方法——有機肥拌菌。這一個小融合,可大幅度降低煙農用工投入,消除了以往使用方法用工投入大、無法大范圍推廣使用的難題。解決了科技成果推廣最后一公里的問題。
恒心創新開新篇
農村勞力老齡化,用工緊張逐漸成為制約秭歸煙葉發展的因素之一。調任楊林煙葉收購站副站長后,張華安一直將這個問題記在心間。為此,一旦得閑他就挨戶深入煙農家中和田間地頭,通過拉家常的方式與煙農溝通交流,詳細了解轄區煙農生產用工情況,并向村干部詢問了解轄區勞力分布現狀。
在經過充分調研后,結合秭歸實際情況,帶領楊林煙葉黨支部開展了路徑探索。積極與白鶴洞村黨支部開展聯建,發揮黨支部及合作社示范引領作用,依托村集體經濟合作社成立專業化服務隊,在育苗、機耕、移栽、植保、采收、烘烤、分級、設施管護等8個環節開展煙葉生產專業化服務。
目前,“1個村黨組織+1個村集體經濟合作社+N個專業化服務社(隊)”的生產運作“白鶴模式”已在全市范圍內推廣。張華安堅定地說:“打造產業全鏈利益共同體,盤活村集體經濟,助推煙葉增效、煙農增收,這才是‘一片葉子造福一方百姓’的真正意涵,而我們正在實踐的路上。”
科技服務踐初心
“科技創新一定要轉化為生產力,好的成果落地到生產上才能為煙農帶來切實的利益,我們必須要做好這個‘中間人’。”張華安說道:“做好‘中間人’,就必須要時刻關注煙農急難愁盼的需求。”
山區育苗設施分布多處,傳統剪葉機笨重不便搬運,用剪刀人工剪葉效率又低,是育苗戶開展育苗的“大難題”。張華安針對性開發便攜式煙葉育苗輪式剪葉機,其具有輕量化、小型化、低造價,易于制作,便于組裝、拆解、運輸等特點,應用該剪葉機可提高剪葉工作效率5倍以上,且剪葉程度可控,剪葉后煙苗整齊度高,能夠顯著提高技術到位率。“有了這個便攜剪葉機,我管理的幾處育苗棚就不愁剪葉難了。”技術員楊成旺開心地說道。
創新無止境,實踐出真知。為了減輕煙農煙包打捆的勞動強度,研制微型氣壓煙葉打捆機,減少預檢打捆用工投入,并且減少煙葉造碎損失;為解決山地煙田施肥精準度不高問題,研發山區煙葉開溝施肥一體裝置,不僅操作簡便,同時可實現施肥量的精準控制,提高施肥環節技術到位率。像這樣既高效又簡便的創新發明舉不勝舉,它們在生產一線逐漸發揮著關鍵作用。
守望一座山,深植一片葉。張華安認為,“煙農的笑臉、煙農的豐收、煙農的滿意,才是對我們工作的最大肯定,我們只有多聽煙農真意見、多到地頭辦實事,才能做到不改初心、俯仰不愧。”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