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湖北省黃石市太子鎮德夫村,映入眼簾的是一條條干凈整潔的道路、一座座愜意舒適的農家庭院、一張張百姓安居樂業的笑臉,宛如一幅現代版“富春山居圖”,這一切都離不開駐村書記王義兆的辛勤付出。
2021年8月份,辦公室主任王義兆主動向黃石市煙草局黨組“要”來了駐德夫村第一書記,他說,他生在農村,對農民有著深厚的感情,快退休了再回到農村去,繼續與農民打交道,也蠻好的。
修建“產業路”用情彈奏光伏發電“漁光曲”
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難,要想鞏固好前期脫貧攻堅成果,就得有好的產業支撐,為了尋找合適的產業項目,炎炎夏日,王義兆戴上草帽,深入村頭巷尾、田間地里,與老干部、老黨員、普通群眾促膝談心,近40度的高溫炙烤著他,身上的汗水濕了又干,干了又濕,在了解大家的想法后,他堅定了自己辦事創業的決心信心,他向市煙草局黨組提出要出去考察學習,得到黨組支持,并形成調研組一起尋找德夫村發展之路。
他們來到十堰市竹山縣,實地考察“蜜蜂產業”、“食用菌產業”,發現這些產業雖好,但不合適德夫村,因為該村即沒有成片的野生花草,也沒有成林的參天樹木,怎么辦?正當大家一籌莫展之時,該縣駐村書記建議大家再去看看光伏發電產業,當看到該產業后,王義兆眼前一亮,這不就是德夫村未來的產業之路嗎?
調研組考察蜜蜂產業(王義兆右二)
但光伏投資較大,且大家沒有經驗,回到家后,大家憂心忡忡,顧慮重重,王義兆并沒有被這些困難嚇退,那段時間他鍥而不舍地找市煙草局相關領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地述說投資光伏的愿想與前景,最終領導被他的執著感動,決定投資該項目。
經過三個多月施工,第一期光伏項目竣工,光伏發電233W,樁基之上,光伏板屹立向上收獲“陽光”,樁基之下,構筑漁池養殖“鮮魚”,形成“塊塊‘藍色向日葵’,清清泉源‘魚兒游’”,奏響一曲“漁光曲”,助力村集體每年增加收入13.2萬元。次年,在王義兆的努力下,該村又新建了400千瓦的光伏發電基地,年終收入再增23萬元。
搭建“連心橋”,用心譜寫村民吃水“幸福曲”
2022年年底,為響應和美鄉村建設,德夫村開始大刀闊斧搞整治,王義兆緊盯路邊、港邊、塘邊、屋邊建設,推動實施改路、改水、改燈、村莊綠化、庭院美化等一系列措施。他一空就去村民家坐坐,與他們嘮嗑,了解他們需求,得知村里常年依賴井水生活,飽受季節性缺水之苦后,他立誓要讓村民吃上自來水。
王義兆(左一)入戶走訪,了解村民需求
在王義兆來不斷協調爭取下,德夫村成為太子鎮第一個用上潔凈自來水的村。然而,村民李于焱居住于半山腰上,山高水遠,自來水難進家門,王義兆得知此事后,決定盡全力幫其解決吃水問題,他不顧山路崎嶇,多次往返于山間與城鎮,四處奔走呼吁,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的堅持與真誠打動了市煙草局的領導,在該局的全力資助下,一項專門為村民李于焱的引水工程迅速啟動。
不久,清澈的水流穿山越嶺,終于流進了李于焱家中,村民們歡聚一堂,共慶這幸福時刻,紛紛贊嘆王書記的為民情懷。正當村民們高興地使用著自來水時,王義兆卻突然感到呼吸急促,兩眼一黑暈了過去,據悉,他前期因為積勞成疾,做了心臟支架手術,現如今,又由于操勞過度,需做心臟房顫手術,6個多小時的手術,這名中年漢子疼得冷汗涔涔,當同事、親人們看到躺在病床上面容憔悴的王義兆時,紛紛落下了熱淚。有人問他:“值嗎?還有一年多就退休了,為什么那么拼?”他弱弱地點點頭說:“值得!”因為在德夫村這幾年,他與村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把他們當親人,他們把他當恩人,他與他們早已建立了一種血濃于水的感情。
鋪就振興夢? 深情唱響村民就業“希望曲”
三個月后,漸漸恢復身體的王義兆,立刻回到自己的崗位。當看到村里很多人因為外出就業而導致家庭不睦時,他就思考著如何在村里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通過走訪調查,他了解到村里帳篷廠因為生產基地有限,很多訂單不能接,如果擴大基地,增加產量,不就可以帶動更多村民在家門口穩就業?他將自己這一想法告知市煙草局黨組、村兩委,得到大家的認可。通過多方籌備,2024年7月23日,帳篷產業園項目隆重開工,這標志著德夫村產業發展邁出了堅實一步,據悉,項目建成后,能提供150個就業崗位,人均月收入可達3000元以上,每年村民可增加收入540萬元。
一直以來,王義兆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扎根基層,深入群眾,用實際行動書寫鄉村振興美麗篇章,德夫村集體經濟從7萬元增長至43.2萬元,而他本人也被省局評為“鄉村振興先進工作隊員”、被黃石市市委、市政府授予2021-2023年度“優秀駐村第一書記”,2024年被授予黃石市“五一”勞動獎章。
三年過去了,這個“要”來的第一書記,成了群眾心里真正的“第一書記”,當各種榮譽紛至沓來時,這個第一書記儼然一副老村民一樣,在田間地頭走著、看著,正在腳下的這片土地尋找新的鄉村振興夢。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