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福村位于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區阿戛鎮的西北部,新修的進村道路寬闊平整,村內食用菌產業園、有機肥加工廠、農貿市場、球場、各類小店一應俱全,儼然是一個小小的“村中城”。
群福是如何從一個貧困村,成為今天的“富裕村”?回顧其發展過程發現,群福村正是用“菌+有機肥+烤煙”循環發展的路子,在綠色生產、融合發展中實現“變廢為寶”,共同富裕。
堆放在工廠門口待加工的有機肥原料。
以“菌”制“肥”
走進群福食用菌產業園,到處可見工人勞作的身影,采摘挑選、更換菌包、噴水補給,大家各司其責。
據了解,群福食用菌產業園的菌包上架種植后,一般采菌有三輪,21天左右就要進行更換。以往,更換下來的廢棄菌包直接丟棄,或者挖坑進行填埋。而現在,群福村通過有機肥加工廠,讓廢棄菌包重新實現價值。
2020年,貴州省煙草專賣局(公司)結對幫扶水城區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考慮到群福村作為食用菌產業園所在地,原料充足,鹽井片區烤煙種植面積穩定,肥料需求大等實際,決定捐資在群福食用菌產業園內建設有機肥加工廠。廢棄菌包營養含量高,透氣性好,是優質有機肥原料。有機肥廠建立后,以每個0.1元的價格向食用菌廠收購菌包生產有機肥,既解決了有機肥原料問題又妥善處置了廢棄菌包,變“廢”為“寶”,成功實現了不污染、低成本、高利用的生產目標。
有機肥加工廠原料車間。
以“肥”惠“煙”
在有機肥加工廠門口堆放著大堆黑色的顆粒,是以煙桿和菌包為主要原料生產的生物質有機肥,具有極大的營養價值,是促進作物生長的優質肥料。
“生物質有機肥主要是以菇渣、酒糟、作物秸稈等為原料,從周邊的工廠或者農戶那里收購來,經過機械粉碎、發酵后制成有機肥。”技術員楊青松說。
有機肥用于烤煙種植,不僅有改良土壤作用,對促進煙葉后期成熟落黃、提高煙葉油分都很有效果。
“今年種了18畝煙,用了1.8噸有機肥。跟之前的肥料相比,有機肥對土地比較好,價格相對實惠,感覺不錯,明年繼續使用。”有著多年種煙經驗的徐天懷說。
目前有機肥工廠年產有機肥約5000噸,村合作社每年可獲分紅收益40萬元,每年可帶動16名當地村民務工,村民務工收入40萬元,為群福村帶來80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為當地烤煙提供了用肥,還降低了煙農用肥成本,真正做到以“肥”惠“煙”。
陳富芬正在挑揀菌子。
以“煙”養“菌”
每當煙葉采摘完成,群福村到處是廢棄的煙桿,過去基本上通過焚燒來處理,產生大量煙霧和刺鼻味道,給當地村民生活和村居環境帶來一定困擾。
為解決這一問題,六盤水市煙草專賣局(公司)積極探索,將煙草廢棄物循環利用作為研究課題。
據悉,菌包是以作物秸稈、木屑廢渣等原料生產的,廢棄煙桿可以用來生產菌包,通過粉碎、調配、攪拌工序后,機器裝袋、滅菌箱高溫消毒、接種,最后通過恒溫培養成為食用菌菌包。就近生產,降低食用菌培養前期成本,直接惠及整個食用菌產業園的發展。
家門口的產業園,吸引了許多村民前來務工。“食用菌產業園能提供86個固定崗位,解決了50人的就業問題,每年支付農民工工資200多萬元。”貴州省煙草專賣局(公司)派駐群福村第一駐村書記冉清說道。
“我平時在學校邊開小賣部,學生放假期間就來廠里采摘食用菌。”家住群福村的陳富芬說,“上有老下有小的,出去打工不現實,在這里做事既能顧家又能養家。”
一業興則百業興。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群福村依托烤煙生產,在多種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帶動當地村民成功就業,增加了務工收入,更使村民實實在在享受到了“變廢為寶”的紅利,真正實現了集體幸福、共同富裕。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