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抓緊時間,爭取下午就把編桿上炕全部干完,從明天就要著手開始初分了,我聯系了郭師傅了,我們選的時候他來幫忙指導一下今年的初分技術。”8月25日,湖北省曉關侗族鄉古路槽村四組,一位戴著眼鏡文質彬彬的年輕小伙在對采收回來的煙葉進行編桿上炕。出生于1996年的田孟情,別看他年紀輕,他已經和煙葉打了7年交道,算得上年輕一輩的“老煙農”。采收、編桿、上炕一系列嫻熟的操作,儼然一副“老把式”。
有人說,“70后”不愿種煙,“80后”不會種煙,“90后”不談種煙。起初,田孟情也曾是“不談種煙”的“95后”。
2011年,由于沒能考上高中,和很多“95后”一樣,田孟情懷著對大城市的美好憧憬和向往,背起行囊離開家鄉,踏上了打工之路,到四川的一家餐館當幫廚,立志要闖出一片天地。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盡管田孟情一直很努力,日復一日重復著洗菜、切菜、備菜的工作,但想成為主廚并不簡單,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
“那個時候幫廚一個月也就只能掙個三四千,每天不光要起早貪黑,還要看主廚的臉色。4年多的時間,我沒有成為主廚,也沒能實現我的‘掌勺’致富夢。”田孟情一邊回憶一邊打趣地說道。
“打工很辛苦,而且花銷大,總是攢不到錢。還常常靠在家種煙的父母接濟。每次下夜班回去的路上,看著別人家一戶戶的燈光,總會有種孤獨的感覺,特別想家。”說起務工的往事,田孟情眼里滿是悵然若失的憂傷。
“回來一起種煙吧,我們都老了,就希望你能早日成家立業。現在各方面政策都好,我們一家人多種幾畝煙,不會比外面差。”接到父親的電話,田孟情回到了久別的故鄉。一條條筆直的鄉間道路、整治之后的臺階式優質煙田和煙草技術員的優質服務使田孟情規劃出自己的種煙致富路。
抱著試試看的態度,田孟情向煙站提出種植申請,在原有父親煙葉種植計劃面積的基礎上增加至50畝。當地煙草公司并幫助解決了烤房問題。也許是受父母多年種植烤煙的影響,田孟情從小對煙葉種植流程、技術、方法就看在眼里,記在心上。他整日忙碌于田間,與煙葉為伴,遇到問題就咨詢煙草技術員,不斷總結經驗。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在技術員的指導下,田孟情快速成長為一名典型的新生代煙農。
“返鄉種煙純粹是為了盡孝道。家里人口多,父母、未成家的伯父都上了年紀,體弱多病,是時候承擔起家庭的重擔了。2016年結婚,相繼兩個孩子的出生,贍養父母、養育孩子、維系家庭等重擔更堅定了我當一名‘鐵桿’煙農的決心。”
“我種煙最大的竅門是以精益求效益,煙葉種植是一個工序繁瑣、用心用情經營的富農產業,必須不斷學習技術、提高本領,才能種好、收好、烤好、賣得好。”田孟情介紹說。
“種植煙葉,不用擔心技術問題,掛片的煙草技術員除開到家里和田間指導外,他們還建有微信群,有問題可以直接在微信群里面咨詢,不管是煙葉移栽、大田管理、煙葉烘烤、煙葉初分等都指導的很到位。如遇天災,煙草公司有扶持補助政策,保險公司也能理賠。煙草種植不存在銷售風險,煙葉由煙草公司按照合同種植收購,價格穩定,我們也不愁賣。比如這兩年,受疫情影響,鄉親們種的反季節蔬菜價格就相當不好了,相比之下種煙收入就穩定得多。”
自2016年返鄉種煙以來,田孟情家每年大概種50畝,煙葉年均收入15萬元以上,通過種煙,翻修了房子,買了小轎車。
通過幾年的學習和努力,如今的田孟情,不僅種煙,而且樂于種煙。他用實際行動一邊精心呵護著溫馨的小家,照看著年邁的父母,一邊編織著種煙致富的夢想,成了宣恩鄉村一道靚麗的風景。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