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路陡石旮旯,紅苕洋芋包谷粑。”這句打油詩,道出了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黃草嶺鄉龍塘村委會龍塘村群眾曾經艱苦的生活。
“以前,我們村都是泥巴路,房屋都是土坯房。貧窮就像釘子一樣扎在龍塘村。2017年,全村整村脫貧出列,告別了貧困。”龍塘村委會黨總支副書記刀南介紹道。
龍塘村屬于丘陵地貌,光照充足,具有優越的茶樹種植條件,但多年來都是粗放式種茶,熟人式推銷,產業優勢并沒有給當地百姓帶來好日子。
2016年,刀南被村民們推選為龍塘村委會主任。作為土生土長的龍塘村人,他很看好村里的茶葉種植項目,提出了靠山吃山,把龍塘村委會的茶葉種好賣好的發展思路。
可誰知一些種了大半輩子茶葉的村民們卻不樂意了,他們認為種茶這么多年都沒賺到多少錢,現在擴大規模,保不定會虧本。
刀南只能從親戚入手做思想工作,免費提供茶苗,請茶廠的專家到龍塘村指導種植技術,先讓大家切實看到收益,再吸引更多人種茶樹。
2017年,刀南牽頭成立龍塘村種植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統一購置種苗、農藥。同時,村委會利用元陽縣煙草專賣局捐贈的扶貧專項資金,在龍塘村修建了1個容積500立方米的蓄水池,鋪設送水管網2500米,覆蓋400畝土地,有效改善了村民生產灌溉條件,也保障了茶園抗旱用水。此外,刀南還和茶廠洽談,建立了穩定的收購關系,解決了銷路問題。
“我家從1990年開始種茶葉,現在有6畝茶樹。以往每年就幾千塊錢收入,現在合作社的人告訴我,我那些老茶樹都是寶喲!”村民朱刀則說。
圖為刀南(右)和村民查看老茶樹的長勢(楊蘭 攝)
村子富不富,關鍵看支部;發展快不快,全靠支部帶。龍塘村委會通過“村民+合作社+公司”的發展模式,動員村里原本零散的茶農加入合作社,數百名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將“茶葉”發展成為“茶業”。目前全村共種植茶葉1300畝,刀南和合作社每年帶動農民增收150余萬元。“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這條路上,龍塘村還有很多事要做。”刀南堅定地說,“接下來,龍塘村還將發展蔬菜種植項目。”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