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王發貴在煙苗大棚里種植的帶料香菇。
生于斯,長于斯。50歲的王發貴對于陜西省漢中市西鄉縣堰口鎮灣對坡這片故土的山水有著特別的情感。
一年前,長期在外務工的他,收拾行囊回到了家鄉。
“看過了外面的世界,還是覺得家鄉是最讓人安定的地方。”當他跑遍了大半個中國,在外打拼久了,更懷念家鄉的好山好水。“受疫情影響,外面的錢,越來越不好掙了。現如今國家政策好啊,鄉村振興掀起了熱潮,我看到了回鄉發展的大好前景!”去年他了解到家鄉近年來的發展,更加堅定了回鄉的信念。
“春風”吹來好政策
今年年初,來自西鄉縣煙草專賣局的幫扶干部、灣對坡村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馬靜得知村民王發貴已返回家鄉,并有產業發展的意愿后,第一時間上門協助他規劃產業發展之路:“我建議你以烤煙種植為主產業,咱們村是烤煙種植千畝村,烤煙年產值500萬元以上,戶均收入10萬元以上,而且烤煙實行計劃種植收購,市場風險很小,收入比較穩定,還有各項生產扶持政策。另外,在種植烤煙的同時,還可以發展香菇、養殖等其他產業實現多元增收。”
“那沒技術、沒烤房怎么辦?”王發貴提出了心中的疑問。
對于這些疑問,當馬靜耐心解答后,王發貴說:“好的,如果有你們支持,我對在家發展就有信心。”
隨后,根據西鄉縣煙草專賣局的相關政策,王發貴的烤爐及貸款問題很快得到了解決。
說干就干,20畝煙草種子很快被播散到了地里,煙葉烘烤房也拔地而起。同時,馬靜還協調村上烤煙育苗大棚在閑置期,作為王發貴3萬余袋帶料香菇的臨時種植場地。另外,還指導王發貴養殖仔豬40余頭。
于是,王發貴返鄉后的產業之路就此開始。
春去秋來,王發貴和家人在烤煙種植方面精心呵護,認真學習西鄉縣煙草專賣局包片技術員指導的種植技術。
同時,為了提高帶料香菇采摘質量,王發貴凌晨3點就起床去大棚采摘;每天喂食生豬仔8次以上,在夜間還進行2次投料,保證仔豬健康生長。
這一年,忙忙碌碌,但王發貴深知,只有勤勞的雙手才會開出“幸福”之花。
勤勞銜泥筑“豐巢”
深秋時節,彎對坡茂密的天然植被在金秋的裝扮下,褪去了翠綠的外衣,披上了紅紅的新裝。現在的灣對坡,人來人往,已經成了城市周邊游的火爆景點。
王發貴的院壩里,也是一片火熱的景象。眼下正是煙葉烘烤階段,王發貴和雇工們正抓緊時間對煙葉進行分級、裝車、送去烘烤爐烘烤。
馬靜和技術員也前來幫忙。
“老王,看你樂呵呵的樣子,這次返鄉決定沒錯吧!”馬靜說。
“可不是嘛,多虧你們的動員和技術指導。這不,剛收完烤煙變了現,純收入6萬多元,香菇經銷商等會兒也要來上門收貨,生豬仔過兩天也有人要來‘認領’了!”老王笑呵呵地說。
就這樣,經過辛苦付出,王發貴這樣的“歸巢之燕”也變成了村里的“領頭雁”。看著收益不斷增加,王發貴對自己在村里的發展也更加上心。“明年我還要擴大煙葉種植面積,利用村上土地復耕的項目,帶領更多的人加入產業發展致富快車道。”
近年來,在幫扶單位駐村工作隊和鎮村干部共同努力下,西鄉縣堰口鎮灣對坡村充分發揮產業發展帶動優勢,堅持用烤煙“金色產業”引領、多元種養業協同增收,賦能鄉村振興。
相信不久的將來,像王發貴這樣的“歸燕”會越來越多,依靠他們勤勞的雙手,在美麗的家鄉繪就“鄉村美麗、產業振興、人民幸福”的新畫卷。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