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秋收時,田園里洋溢著豐收的喜悅。浙江寧波象山縣煙草專賣局“90后宣講團”奔赴在田間果園,向村民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傾聽田間零售客戶的故事,分享大家對黨的二十大的觸動與感悟。
小小農村“致富果”“甜蜜產業”助增收
“報告中‘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這句話,我最有感觸。”紅美人基地里陳靈芝難掩笑意地和宣講員說。
“遙望柑林襯朱旗,粉黛迎風立。”10月底,橘中“愛馬仕”——紅美人即將上市, 此時,零售客戶陳靈芝正在果園采摘第一批紅美人,準備解一解店鋪熟客們的饞意。看著滿園的紅美人,鮮艷飽滿的果子搖曳在枝頭,“新農人”陳靈芝難掩笑意,向宣講員大談起自己的創業故事。她說,自己是個吃貨,自從7年前吃了第一口紅美人,她就對那入口即化、甘甜無渣的口感念念不忘,更對那60元一斤的價格震撼不已。具有多年店鋪經營經驗的她嗅到了新農業商機 ,于是,通過尋找合作伙伴,承包果園 ,學習嫁接技術,實現了紅美人量產,也賺到了新農業的第一桶金。
圖為:宣講員羅浙瑜(右)與陳靈芝一起閱讀報紙
現在陳靈芝每天忙碌于店鋪與果園之間,在店鋪內向往來客戶吆喝自家紅美人,還通過朋友圈、團購群開展線上促銷活動,每天都有顧客下單,銷售火熱,紅美人成了陳靈芝的“致富”果。
對于未來陳靈芝信心十足:“我們的成功離不開鄉鎮農科人員的技術支持和金融機構的資金扶持,相信在國家的幫扶下,我們的象山紅美人可以銷售得越來越好,我們農民的生活會變得越來越幸福。”
農家米成“金飯碗”?稻谷飄香糧滿倉
“晨陽微風稻低頭,金濤谷穗喜豐收。”11月底,秋收進入尾聲,稻谷收割完畢。此時,零售客戶陳欲統正在打包大米,準備裝箱運送。看著滿倉的大米,身為“種糧大戶”的陳欲統向宣講員大談起自己的種糧故事。10年前,為了照管老母親和年幼的孩子,他從工地辭職,回歸到家里的一畝三分地中,就這樣開始了他的種糧創業史。10年間,依靠國家各項惠農政策,陳欲統陸續購置了插秧機、收割機、碾米機、烘干機等各類國家補貼機具,承包的農田從100畝發展到現在的200畝。
圖為:陳欲統向宣講員講解國家機具補貼政策
“我們廠今年要訂100袋大包裝的,給我們送過來吧。”“陳欲統農家米”被當地越來越多人熟知,周圍的廠商也紛紛向他拋出了訂購的“橄欖枝”。有了機械化的農業機具,加之穩定的銷售渠道,一望無際的稻田真正成了陳欲統的“金飯碗”。
“作為一名農民,我是參與者,正是因為國家農業政策的扶持,讓我放開膽子干,把家里的一畝三分田發展成現在的200畝良田,養活了一大家子。以后我會更加積極地響應國家號召,腳踏實地種好糧食,打響自己的品牌。”
紅色驛站聚活力?小店鋪有“大民生”
“‘我們要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緊緊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扎實推進共同富裕。’這句話我最有共鳴。”零售客戶盧春梅激動地和宣講員說道。
“日日松間好消息,酒香先過野橋風。”12月,儒雅洋村家家戶戶開始釀造番薯燒。此時,零售客戶盧春梅正在整理自己店鋪的特色農產品專區,把番薯燒搬上貨柜“C位”,并將之前拍攝的番薯燒釀造過程上傳至自己的抖音、微信平臺,開始了番薯燒的銷售預熱。
儒雅洋是象山縣歷史名村,地處蒙頂山腳翠竹蔥蘢之山間小盆地一側,農產豐富,但曾經也面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擾。盧春梅利用自身店鋪的優越位置,在店里增設“助農貨柜”,上架筍團、筍干、鴨蛋、竹工藝品等當地的優質農特產品,滿足消費者多元化需求。而她自己則變身本地農特產品的“代言人”“推銷員”,成為本村第一個學習和嘗試直播帶貨的村民,在銷售渠道拓展的方面下足功夫,帶領著全村村民一起致富。同時,她還依托店鋪紅色驛站,與“香溢志愿者”一起強化文化宣傳,為游客講解儒雅洋村的民俗文化、風土人情,向鄉村鄰里宣貫新政策、新理念、新觀念,為鄉村振興未來“加碼”。
圖為:盧春梅直播帶貨現場
“之前的‘儒雅山居’番薯燒酒文化節我就來過,這一次老板娘線上直播有優惠,我打算多買一些送親戚朋友。”一位游客對著宣講員豎起了大拇指。
“依托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我們村現在是發展得越來越好,我的店鋪雖然開在山腳下,但是憑著紅色驛站的身份和線上曝光也成了小小網紅店,現在這個店鋪不僅僅是我的店鋪,也是我們村民共同的店鋪。”盧春梅笑著說道。
黨的二十大宣貫路上好風景,秋收冬至,聽零售客戶話鄉村建設往事,共繪美麗鄉村新圖景。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