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在煙區產業綜合體內路通、水通,吸引了農業龍頭企業入駐,村委會通過‘公司+農戶’模式,與重慶的一家公司簽訂了1000畝秋蠶豆種植協議,按每公斤1.7元的價格進行收購,農戶預計每畝增收3000—4000元。預計將助農增收300多萬元。”云南省彌勒市彌陽街道小塘村委會黨總支書記郭貴芳說。
圖為產業綜合體內夸西村的千畝紅薯喜獲豐收(趙樹龍 攝)
今年,彌勒市在彌陽煙區產業綜合體內流轉土地7929畝,由村集體統一進行“三通一平”整理,形成規模化的種植基地,再重新租給煙農種植青蠶豆、高粱等農作物,探索“煙+糧+經”多元化產業模式,使產業綜合體發揮出“聚合”效應,產生了立體綜合效益,全年預計助農增收5400萬元。
彌勒市彌陽煙區產業綜合體是全市的重點脫貧片區之一,山高坡陡缺水,經濟發展緩慢,曾經是該片區的真實寫照。去年年初,該片區以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為目標,由村委會集中流轉土地5729畝,合作社統一流轉土地2200畝,著力構建多產業協調發展、保障農民多方增收的發展格局。
“以前農戶各自種植玉米、小麥、蕎等作物,種植作物散亂、規劃小,經濟效益低。我們要發展產業綜合體,一開始,很多百姓不理解,不肯流轉土地,堅持要自己種。去年,由村集體牽頭在產業綜合體內建設機耕路,拉通水池管網,實施了機械化耕作,省工省成本,鄉親們現在都成了‘工人’,大家在機械化耕作面前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衛瀘村黨總支書記、主任龔紹永說。
衛瀘村、小塘村等村集體按照“多業融合、輪作休耕、用養結合”的原則,在產業綜合體內根據季節、氣候、土壤等生產要素,大力推廣“宜糧則糧、宜果則果、宜豆則豆”等輪作種植,實現了產業循環融合發展,村民多渠道增收的生動格局。
圖為產業綜合體內夸西村的西瓜喜獲豐收(趙樹龍 攝)
“我老母親快90歲,我不能外出打工,只得守著家里的5畝地,加之前幾年水、路不便,種植條件很差,收成不好,日子過得緊巴巴的。去年,村里在綜合體內把路修通了,建了幾個簡易水池,我轉租了20畝地種植生姜,遇上市價好,賣得了25萬元左右,這基地成了我脫貧后的‘聚寶盆’了。”正在忙著挖生姜的衛瀘村脫貧戶楊家貴說。
圖為綜合體內衛瀘村的千畝人參果長勢喜人(趙樹龍 攝)
目前,彌陽煙區產業綜合體可持續發展的多元化經營模式已產生顯著效果。美都西瓜訂單1500噸,已實現銷售收入450萬元;洋逸鑫生姜訂單3000噸,已實現銷售收入2100萬元;綠寶石青蠶豆訂單3450噸,預計銷售收入655.5萬元;高粱訂單60噸,預計銷售收入33.6萬元。
“彌陽街道黨工委以產業綜合體為重點,規劃、引導土地流轉,合理優化種植結構,種植向成片區、優質產區發展,提升了優質農產品的供給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下一步,我街道將加大產業循環力度,打造農特產品品牌,大力推廣定單、定向銷售一體化,讓產業鏈增值收益惠及廣大村民和村集體經濟,從而夯實鄉村振興的產業基礎。”彌勒市彌陽街道黨工委書記李德成說。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