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交錯,林木茵茵。位于云南省玉溪市華寧縣青龍鎮的灑拉村民小組有著拙樸恬靜、富于生機的自然風光。
灑拉小組隸屬于糯租村委會,地處華寧縣偏遠山區,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有烤煙、玉米、豌豆等,其中,烤煙種植面積達到1031畝。該村烤煙種植的歷史尤其悠久,從20世紀80年代發展至今,煙葉生產技術逐步升級,煙農持續穩定增收。烤煙產業已成為本村的特色產業、支柱產業。而針對“在哪種煙、誰來種煙、怎么種煙”的難題,灑拉村用實際行動找到了自己的路子。
“灑拉村是糯租村委會最大的村民小組,全村有113戶人家,主要是栽煙,栽玉米。”灑拉小組長張家壽介紹道,“我們村子是老煙區了,煙農數量一直很穩定。”而為什么灑拉村的煙農能夠多年來一直根植于烤煙產業?
張家壽說:“錢越賺越多,生活越來越好,大家種煙都有積極性,也就不尋思往別處跑。”據他回憶,以前,村里的路是土路,交通極其不便,村民生產生活條件受限。村里的土地也比較少,主要靠土地流轉種植烤煙,每畝土地租金300-500元不等,成本不低,前些年只能靠牛來犁地整地,效率十分低下。
灑拉村全貌。張家壽供圖
漸漸地,“先是各家各戶集資修建水泥路,后來政府又出資硬化了一回。”張家壽笑著說,“路修好了,就容易多了。后來,又引入了旋耕機、理墑機、打塘機,現在用大機器一天能耕10畝,小機器2畝。”張家壽又回憶道,以前栽煙是撒煙籽、營養袋假植育苗,后來是專業化培育的漂浮苗。從2013年開始,煙草公司大力推廣膜下小苗移栽,現在所有栽煙戶都使用膜下小苗移栽技術,澆水、移栽、施肥、覆膜一次性完成,讓煙苗在膜下保溫保濕生長一段時間,抗旱節水的同時又具有更高的成活率。
“灑拉村農戶種煙積極性高,對栽煙很有研究,自己研究種煙辦法,種煙比較上心。”祿豐煙站站長羅永壽說道。煙農經常互相交流經驗,加上煙站輔導員的指導,發揮“勤干、肯干、苦干”精神,勤勤勉勉按生產技術要求進行移栽管理、采收烘烤,煙自然就栽得好。
在“農村空心化”不斷加劇的現在,灑拉村卻逆流而上,2022年外出打工村民回來了三分之二,新增種植30畝烤煙以上的農戶10余戶,這是如何做到的?
張家壽坦言,其中自然不乏疫情沖擊下導致的農民工返鄉因素,以及進城務工村民水土不服、生活習慣不適應等主觀原因。但灑拉村抓住了這些外部因素促成的有利機遇,用實實在在的產業發展和經濟增量吸引了村民們留鄉種煙。有針對性加強培訓、指導,強化服務,加之國家資金項目、扶持政策的支持以及成熟的種煙技術,大大降低了返鄉村民種植烤煙的前期投入成本,確保新煙農能夠盡快投入煙葉生產中。據張家壽介紹,外出打工返鄉新增煙農還會繼續增加。
灑拉村土地綜合整治。張家壽供圖
近幾年來,灑拉的村容村貌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村民建起了新房,買了小汽車,生活逐漸富裕起來。與此同時,灑拉村也沒有忽視鄉村文明建設,持續開展了環境衛生整、廁所革命等專項行動,切實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環境,推動了美麗鄉村的建設。
現在灑拉烤煙種植趨于穩定,種煙面積逐年擴大,煙農們尋思著怎樣種好煙實現持續穩定增收問題。結合本地氣候條件和資源,推進烤煙、玉米、小麥、豌豆等作物輪作種植,保護、利用好土地資源,實現產值最大化,張家壽介紹說:“隔兩年點一次玉米,不能輪作的地塊就深耕翻犁曬垡。”
2022年,灑拉村還實施了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旱改水工程,改善了耕地質量,提高了土地集約利用和產出率,并助力農戶增收。“旱改水以后,計劃種水稻,這對保護耕地和增加農戶收入,都有好處,3年以后,又可以恢復種烤煙了,實現稻煙有效輪作。”張家壽說道。這種“煙+糧+菜”的輪作模式成了村民們的致富法寶,形成了以煙促糧、以煙穩糧的良好局面。
張家壽掰著手指頭數:“現在兩個勞動力能栽四五十畝烤煙,我剛當小組長的時候,村人均收入四五千塊,現在已經一兩萬了。”
留得住鄉愁,富得了口袋,看得見希望,在穩固煙葉生產主業的基礎上,灑拉村通過土地輪作,走多元化發展的路子,讓老村莊展現新面貌、老產業迎來新模式、老煙區煥發新活力,穩步實現增收致富,村民們的日子也越過越好。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