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已三年沒回家的李仲躍,今年春節終于回到家鄉過了一個喜慶祥和的春節。
李仲躍的家在云南省德宏州梁河縣九保鄉橫路村,這里地處邊境,多為阿昌族聚居,離最近的鎮大約有10公里。
春假期里,桌上的電飯煲蒸騰著熱氣,鍋里燉著排骨,樓梯一側掛滿了剛灌的臘肉和臘腸,濃郁的香氣彌漫開來。家里人圍坐在一起吃飯的時候,李仲躍宣布了一個決定:這次回來就不走了。態度堅決,一如當年執意要離開村子的模樣。
李仲躍和妻子趙小麗一起迎新年。楊芮攝
小時候,李仲躍聽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你要好好努力,將來長大才能走出大山。
在李仲躍的心里,其實并沒有覺得大山有什么不好。山這么青、景這么美,而事實上通往外面的路那么難走,還那么遠。
年少無憂,可生活的發展總是無法預料。
2005年,家里剛蓋了新房,欠下了3萬元的外債。李仲躍決定外出打工,父親得知后并不意外,托親戚帶他一起出去,順便幫著照看。
離開家前,李仲躍走在路上,能看到一片片低矮、破舊的老房子,周圍種滿了作物。
在李仲躍的記憶中,橫路村產的蔬菜脆爽甘甜,種植多為甘蔗、茶葉。只是村外大山環繞,山路崎嶇難行,將橫路村硬生生困在貧困之中。
外出打工,成為山里人的出路。出門在外時,同村人相互介紹工作,喜歡結伴而行、抱團取暖。
“先到鄉上,坐車到縣上,再轉乘大巴車一路睡到目的地。”李仲躍談起自己第一份工作,“第一次出去外面,在廣東加工汽車電瓶,每月收入差不多4000多元,我當年干了一年多的時間。”
對于很多外出打工又沒有什么技能的人來說,漂泊不定、四處找工是他們的真實狀況。此后,李仲躍輾轉海南、貴州、湖北等地,直到最近幾年才在江蘇停留。
休息時,有時在網上看到梁河縣、橫路村的消息,李仲躍就這么成為一個“旁觀者”,觀察著家鄉的變化。
記憶中家門口是一條土路,下雨時泥濘不堪,晴天里塵土飛揚,進出都很難,就連取個快遞都要下山到鎮里。此后每一年回家,都能看到村里的變化,水泥路越修越長,一直修到了自家門口,小客車也不再顛簸,疲憊趕路的返鄉人也能在車里睡個好覺,路旁還安裝了太陽能路燈。
漸漸地,李仲躍家里還清了欠款,生活越來越好,還翻新了房子。李仲躍也經人介紹,認識了妻子,生了女兒。
生活越過越有勁,墻上畫著“金雞白象”的阿昌新居成為家家戶戶的“標配”。“蓋房子、修房子,煙草部門還有4萬元的補貼呢!”一位村民說道。
李仲躍離開家時,不再像第一次那樣迷茫,心里有了新的牽絆。在車上,他會打開視頻,看看妻子和女兒的身影,滿臉笑容。
日子一天接一天地過,生活似乎就這么繼續下去。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計劃。然而,生活也有新的變化。妻子一直在家照顧老人孩子,再加上有了第二個女兒,上有老、下有小,李仲躍肩上的擔子瞬間變得沉重。
一直漂泊,也不是辦法。“回家!”李仲躍的人生自此又“調了個頭”。
可李仲躍心里清楚,他若想回家,也要找到一條自己的“路”。
李仲躍在自家菜園里摘菜。楊芮攝
橫路村里除了傳統的茶葉、甘蔗產業,還發展著肉牛、豬等養殖業。李仲躍將主業放在了種植百香果和橘子上,這也是他之前就計劃好的。
天剛蒙蒙亮,李仲躍就收拾妥當往山上出發去挖地,為今年的種植做準備,往往要到天黑才回家。“回來了還整天不著家,不知道忙什么。”趙小麗嘴上“罵”著,丈夫的辛苦她還是看在眼里的。
一輛貨車載著滿滿的蔬菜水果,順著路開到村子里。這些年在家的趙小麗在村口開起了雜貨店,在當地煙草部門的幫助下,雜貨店的商品越來越豐富。李仲躍知道,以后的日子不會像以前一樣難了。
春節過后,一些村民繼續外出打工。現在,回家的路其實并不遠。?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