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東北部的大東鄉,山高坡陡、地質結構復雜多樣,無固定水源,地形呈“五溝六梁”“十面一坡”的多邊形。特殊的地形地貌、匱乏的水源極大制約了水利基礎設施的建設。大東鄉幾乎所有水源都依賴于山泉,由于水源數量有限,村民們的生產生活用水一直處于緊缺狀態。
但現在,星星點點的小水窖如一顆顆棋子散布在大東田地間,小水窖成為了解決村民用水的關鍵一子。
農戶正在查看水窖蓄水情況 (和勇 攝)
“這些都是2022年煙草部門補貼建設的水窖項目,5口1群,共20群100口水窖,分布在10個村小組,之所以分散建設是為了組成水窖群網,讓水窖效用最大化。”大東鄉白水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和國棟介紹說。
“修水窖這事,村民一開始積極性都很高,之前因為有政府補貼,產權也明確,技術要求又不高,而且田邊地角都能建。正因為這樣,村民“一窩蜂”地建起各種形式的水窖,并沒有統一規劃,導致建成的水窖像撒胡椒面一樣到處都是。”大東鄉水管站技術員和七龍說。
缺乏統一規劃,撒胡椒面式的水窖建設,在建后管護和用水補給方面有著很大的弊端,甚至有部分水窖因過于偏遠無法補給而失去作用,逐步被廢棄。2010年,缺乏統一規劃的水窖在旱情面前,抗旱能力不堪一擊。
“我們意識到這種散兵游勇式的抗旱水利設施建設方式是不科學的,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們‘工程性干旱’的問題,建成水利項目的優勢也得不到發揮。”和七龍回憶道。
為了讓水利設施效用最大化,大東鄉汲取各地水窖建設經驗,因地制宜確定了大東模式,建設起了“管網式”集群式水窖群,把離水源點近的小水窖組成水窖群,實現最大化儲水。離水源點較遠的田間地頭,水窖如五子棋般依地形順勢排列,可縱可橫,相互間隔,由水管連接實現長藤結瓜,組建水窖集群網。在以前建設水窖附近,經過查缺補漏、填子組網,盤活已有分散水窖,組建新的集群網。
“這個辦法最適合我們這里的梯田了,我去年修了5口水窖,第一口就修在水溝的下面,從上到下排下來,膠管一連水往下流,我家的幾塊田都能用到水了。”村民和紅星說。
“村頭有個出水點,雖然不大卻是一股長流水,那里地質不穩,水池、水溝都修不了,只能修水窖,去年5個水窖往那里一擺,流水變成活水用了,今年其他幾戶搞了個長藤結瓜,水直接引到山下的村子,一下子把水的問題解決了。”村民和國選緊跟著夸贊道。
“梯階式竄聯”集群式水窖建設模式經過多年的探索和改善,因地制宜解決了山區、半山區取水難、儲水難的問題。和國棟說:“在建設過程中,我們做規劃引導,煙草部門做資金支持,水窖建設充分尊重村民意愿自主建設。現在,水窖建設重心已向填子組網方向轉移,我們堅持整村規劃,做到干一件成一件,干一片成一片,持續強化農村抗旱和供水保障,讓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