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叔伯、嬸嬸,現在正是辣椒的成長季節,我傳授你們一個‘小技巧’,就是要注意整枝打杈,因為辣椒的分枝過多,通風透光性差,結出的果就小,而且容易落果;留三到四枝整枝,下面的葉片和側枝都要摘掉,上面的枝葉太盛,也要打掉一些……”近日,筆者在社交媒體不經意看到泉嶺村的林素芳大娘發的視頻,她居然玩起“現代科技”、當起“專家”向村民“傳經送寶”了。
在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泉嶺村,說起林大娘,她可算是“傳奇人物”。早年,林素英跟著丈夫在外面打工,在飯店做過服務員、在工地干過活、在工廠開過機器,還做過生意,無奈生意失敗欠下債務,加之有一次丈夫不慎出車禍落下殘疾,無奈便帶著幾個孩子回鄉。家里缺少了“頂梁柱”,上有老,下有小,天塌下來一般,前些年被村里列入貧困戶。
生活的重壓讓林大娘一度愁眉不展。在江西中煙廣豐卷煙廠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的幫助下,她在村口開了個零售店養家,順利脫了貧。她琢磨著這也不是長久之計。2021年開春,廠鄉村振興駐村工作隊員王德有在入戶走訪時了解到她的想法后,便經常和她聊起怎么創業致富的事,有次聽說村里要成立種養合作社,便把這個消息告訴她。林大娘一拍腦門,“是呀,自己從小在農村種過菜,現在城里對品質好的蔬菜需求量很大,種菜是個法子!”可現在光靠傳統種菜沒有優勢啊,自己還不懂種植技術,怎么辦?王德有看出了大娘的憂慮,“技術上可以放心,我們會請農技專家來講課,還到田地里現場講。只要你有信心、肯動腦、肯吃苦。”“還有銷路我和村里都會想辦法的。”
過了幾天,大娘找到王德有,說“行”。說干就干,她從親戚朋友那借了三萬元錢,王德有也通過助農政策幫她籌措了些貨款,作為“啟動資金”。把自家的兩畝地作為“試驗田”,請人犁田,買來材料搭起大棚,買來種子、幼苗、肥料便忙活起來。丈夫身體也慢慢恢復,日常也幫襯打理。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當年,憑著駐村工作隊和農技人員的幫助和她自己的辛勞,土地里像長出黃金一般,她種植山藥、黃瓜、草莓等作物,兩畝地便收獲了3萬多元。償到甜頭后,林大娘干勁更足了。2022年,王德有鼓勵她承包了村里20多畝馬家柚果園,把大棚種植擴展到10畝地,種的蔬菜品種更豐富了。王德有平常也從縣城帶來一些農技書籍,幫助她訂購《致富快報》,村里幾次派她和其他種植戶一起外出學技術,參加農產品展覽會等。大棚種植與傳統的露天種植不一樣,技術含量更高,學習成為林素芳在干完農活的閑暇之余最主要的事。大娘腦瓜兒靈、手腳麻利,王德有隔三差五帶她到農技站向技術人員請教,幾番磨礪和實踐,她很快掌握了種植技術,自家的蔬菜瓜果長勢喜人。“現在大棚里有滴灌,不用像以前一樣挑水,大大節省了人力成本,依靠技術,蔬菜產量還更高,大家對蔬菜瓜果的需求也高,而且價格更好。有一回廣豐煙廠領導來調研鄉村振興工作到我的菜地,還鼓勵我們種好菜呢!”苦心人,天不負。2022年,林大娘的果園又獲得大豐收,馬家柚和蔬菜收入毛利達到了10多萬元。
看到林大娘取得成功,駐村工作隊不斷加油鼓勁,千方百計讓她擴大規模。2023年,林素芳步子邁得更大了。王德有發現有機食品賣價好,非常受歡迎,便建議她朝生態蔬菜的路子走一下。有了前面成功的經驗和信心,大娘承包的田地又擴大了一倍,便引進生態種植模式、立體種植模式,種植火龍果、小番茄等,建起了沼氣池,收集農家肥,整畦、授粉、剪枝、疏花、疏果、施肥,她一應俱會,儼然成了“種菜達人”。村里的百姓常到她這“拜師學藝”,她也傾力相授。“生態牌”一經打出,上半年,她賣出蔬果便達近10萬元。
種下一片希望,收獲一個夢想,帶動一方致富。筆者看到皮膚略顯黝黑的林大娘正在菜地里采摘蔬果,臉上綻滿幸福的笑容。問及今后有什么打算,她說,“有黨的好政策和駐村工作隊的幫扶,我像吃了‘定心丸’。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明年打算養幾十頭豬,利用豬糞發酵提供有機肥,大棚里還打算種起花卉苗木。”“這是我們時代的發展趨勢,生活越來越好了,人們不但要吃得飽,更要吃得好,還要買些花裝飾家居。”“還有,我學會了新媒體運營,明年也要打個自己的品牌,試一下做視頻直播,把我們村里的農產品推廣到外面去!”
從貧困戶到脫貧戶,再到“種菜達人”,林大娘實現了華麗轉身,致富路越走越寬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