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對雪茄足夠了解,可能會發現很多文獻中,特別是清末民初那段“雪茄”剛出現的時期,我們看到的雪茄相關記錄幾乎都是“吃”雪茄或“食”雪茄。
例如在晚清文學家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中》曾提到:“尹子崇一見洋人來了......又叫跟班的開洋酒,開荷蘭水,拿點心,拿雪茄煙請他吃。”這也是雪茄這個中文名第一次出現的明確記載。
還有一張西泠印社創辦時期非常著名的合影,當時西泠印社創始人邀請吳昌碩擔任西泠印社的社長,從照片中可以看到西泠印社創始人丁輔之、吳隱、吳昌碩以及最右側的吳東邁手上都拿著雪茄。而對這張照片的事后描述就是:各人飯后“吃”雪茄煙。
甚至在1894年(光緒二十年)鄭觀應的《盛世危言·稅則》提到“凡進口之呂宋煙、洋酒,只充伙食,概不納稅。”這里的呂宋煙就是雪茄,是把雪茄當做食品來管理的。
當然,這里的“吃”雪茄,并不是把雪茄扔到口中咀嚼掉,而是對抽雪茄這一動作的生動描述,甚至很多時候國外把抽雪茄也有叫做eat cigar的,這是因為抽雪茄的特殊性。
在品吸雪茄的過程中,一般都會有類似咀嚼的動作,這里的咀嚼并不是用牙齒咀嚼雪茄,而是說將煙氣吸入口腔之后,通過咀嚼讓雪茄煙氣在口中口腔微動,讓煙氣充盈整個口腔,細品蘊藏于其中的風味。這個動作有點像我們吃東西的時候咀嚼的狀態,所有稱為吃雪茄也沒什么問題。
而且雪茄是小循環的品吸方式,煙氣并不需要入肺,因此我們常說香煙入肺,雪茄入胃。這種抽雪茄的方式和享受美食有類似的地方,都是用味蕾去感受雪茄風味的變化,通過鼻子去享受香味的美妙。所以“吃”雪茄是一個挺形象的描述。
因此和別人談論雪茄時,你說吃雪茄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反而更能顯出你對雪茄的理解足夠透徹。
2025中國雪茄(四川)博覽會暨第七屆“中國雪茄之都”全球推介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