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在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主辦的“電子煙對于青少年的影響及其監管策略研討會”上,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發布《電子煙營銷及對青少年健康影響研究報告》。報告顯示有4.5%的青少年自報嘗試使用過電子煙,最近30天使用過電子煙的比例為1.6%。幾乎所有的電子煙嘗試使用者均吸過卷煙,其中有26%的同時使用過兩種制品的青少年是先使用電子煙后使用卷煙的。專家們呼吁,應加強對電子煙的市場監管,聯合社會各界為青少年營造無煙成長環境。104個電子煙官方網站,僅43%進行年齡限制
研究團隊在對上海、廣州、成都三地2405名青少年開展關于電子煙的認知、態度及使用情況問卷調查。報告共包含《青少年對電子煙的認知、態度及使用情況調查報告》《電子煙官方網站分析報告》《電子煙官方微博分析報告》《上海、成都、廣州三地核心商圈電子煙門店觀察報告》四個部分。
報告顯示,青少年對電子煙風險有一定認識,但還存在著認知不足。多項研究指出,對電子煙好奇是造成青少年使用電子煙的危險因素之一,而青少年對電子煙的好奇與電子煙企業在線上線下的聯動營銷密切相關。
在納入分析的104個電子煙官方網站中,僅有43%的網站對用戶的進入年齡進行了限制,但這樣的限制并無任何具體的驗證要求;76%沒有任何健康警示聲明;部分含有健康警示信息的網站還存在諸如“電子煙只是減害產品,對健康仍可能有害”這樣的模糊信息,警示力度明顯不夠。
除了網站,電子煙在微博的營銷勢頭也非常猛烈。
對于32個電子煙微博賬號在2020年10月到2020年12月發布的871條微博分析發現,電子煙微博具有原創性和可視化特點。82%的配有圖片或視頻的帖子有電子煙產品信息或logo,卻僅有5%的帖子含有健康警示;圖片及視頻畫面構圖突出展示電子煙的“可玩性”和“年輕化”;所包含的人物元素中,女性、青年人形象廣泛存在;在營銷策略方面主要圍繞產品展開互動,超過62%的帖子采用參與話題的方式吸引用戶進行互動。
在現場實體店的觀察方面,通過集中對上海、成都、廣州三地核心商圈的201家電子煙門店進行現場觀察,發現所有線下門店均可以免費品吸,近30%的門店在觀察時有顧客光顧,近四分之一的門店中有顧客正在品吸。在室內場所設置品吸點不僅是無煙環境的重大威脅,也是吸引和說服消費者購買產品的重要策略。
雖然線上已經禁售電子煙,但是被觀察店鋪中,有1/3的店鋪提供閃送服務,近1/4的店鋪擺放會員二維碼,通過注冊品牌會員的方式精準營銷。電子煙店鋪的健康警示并不完善,僅有29%的店鋪有聲明“吸煙有害健康”,25%的店鋪有聲明“尼古丁具有成癮性”,而且這些聲明多位于海報的最下方等不起眼處,警示力度較弱。
專家建議:應對電子煙網站內容進行監管
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在此報告中建議,
應禁止電子煙門店開設在學校以及青少年常去的場所附近,嚴格執法以確保青少年無法購買電子煙,并加強針對青少年的電子煙危害教育。同時,應對電子煙網站的內容進行監管,禁止缺乏科學依據的信息,敦促電子煙網站設置有效的年齡進入限制和未成年人瀏覽屏障;特別是在微博等社交媒體中要加強面向青少年的、互動性強的參與式活動的監管;應并對于未成年人保護、健康警示等信息標識的位置和大小作出明確規定,要禁止通過微商、閃送等形式向未成年人進行線上銷售,特別要取消線下門店的室內品吸點。
急需五個方面對電子煙嚴格監管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闞海東教授認為,降低煙草使用造成的人群健康危害,不僅是公衛人一直以來的工作目標,更是實現“健康中國”國家戰略的重要舉措。通過制定公共衛生政策與實施嚴格監管以減少青少年的電子煙使用具有重要意義。
世界衛生組織中國代表處孫佳妮提出,
電子煙并不安全,其所產生的氣溶膠中含有致癮性極高的尼古丁和多種有毒化學物質,會對使用者和周邊人的健康帶來風險。而電子煙的多種口味和市場營銷手段對青少年和兒童有著極大的吸引力,并可能成為青少年開始吸煙的途徑,讓吸煙行為重新在公共場所正常化。
孫佳妮指出,已有調查顯示,使用電子煙的20歲以下不吸煙的兒童和青少年,未來吸煙的可能性增加了兩倍以上。因此,世衛組織建議,在沒有禁止電子煙的國家,必須從五個方面盡快對電子煙加以嚴格監管:阻止非吸煙者或青少年嘗試電子煙、盡量減少對電子煙使用者可能的健康風險、保護周邊人不被暴露于使用電子煙所產生的二手氣溶膠、禁止宣傳未經證實的健康說辭,以及保護現有控煙等公共衛生政策不受行業及其他既得利益者的影響。
復旦大學健康傳播研究所所長傅華教授在總結時指出,公共衛生政策的制定必須基于科學和循證,并以最大程度地提升人群的健康和福祉、確保健康的社會公平性為目標。面對電子煙這樣新事物,同樣應遵循這樣的原則。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