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煙正淪為一門需要等待的生意,盡管政策已經“落地”。
12月2日下午,國家煙草專賣局公布了《電子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辦法》),同時結合11月26日《煙草專賣法實施條例》修訂的公告以及11月30日強制性電子煙國標征求意見稿的發布,野蠻、無序發展的國內電子煙行業很快即將進入到新紀元。
相關新近出臺的規定中,新增的“電子煙等新型煙草制品參照本條例卷煙的有關規定執行”等,都意味著此前較長時間的電子煙行業監管“空窗期”的結束。
有業內人士,將其視之為電子煙的“名分”和監管政策終于“靴子落地”,一定程度上相當于“身份合法化”。
這背后,經銷商、企業、代工廠都對政策的落地抱有相同的看法:利好電子煙行業。
但同時,新政中“從生產、批發到零售等環節,都要取得許可證”的諸多細則,也讓從業者對準入制度、稅收、渠道等等倍感焦慮。
經銷商,徘徊在等待與放棄之間
安徽合肥,一位電子煙經營者李慶在十月份關閉了旗下的三家店面。“剩下兩家我也不在乎了,反正不賠不賺,就先放在那。”
李慶關店的原因在于,“今年年初,電子煙的經銷商一下冒出來很多”,他形容合肥的某些商業地段擠滿了電子煙專賣店,“活像一條電子煙街。”
李慶覺得,電子煙制造企業應該為混亂的、遍布街道的電子煙店負責。“沒人考慮一條街或商場的客流飽和,實體電子煙店的生意因此變得很難做。”
李慶去年進入電子煙行業的時候,合肥市中心的商場、寫字樓還對電子煙項目有些疑惑,當時李慶還需要“跑好幾個部門,跟很多人介紹電子煙”。“當時政策對電子煙也是搖擺不定,敢嘗試的這門生意的人也少,那時候一個月投入1萬,至少賺2萬。”
現在,他不想把賺來的錢完全投入到電子煙的經營中,他另謀劃別的生意,“電子煙這個行當需要等一等了,現在有點瘋狂,未來肯定會洗牌。”
和李慶的“等等”不同,河南鄭州的馬蕭正計劃全身而退。
今年年初拿下某電子煙品牌代理的馬蕭,上個月放棄代理身份,除了保留一條微商渠道清理庫存外,已全面退出了實體電子煙圈。
政策的反復變化讓他對電子煙行業“缺乏安全感”,他將另外的矛頭指向電子煙企業:“企業有點說話不算數,比如答應給店鋪拉新試用煙彈,最后變成我們自己付費,還有很多小細節,讓我很失望。”
現在,馬蕭的倉庫里“堆滿了庫存”,而這次“電子煙參照卷煙有關規定”,讓他覺得更加不安:“實體店很可能被定義成無證經營,微商渠道估計會被取消,我還怎么干?”
“你見過在微信上正大光明賣卷煙的么?電子煙這么賣遲早非法。”他說。
電子煙經銷商徘徊在等待與放棄之間,而看似利好電子煙制造企業的《辦法》,為了規范這個爭議頗大的市場,正在抬高準入門檻。
企業,在過渡期中等待結果
廠家層面,雖然對新政早有準備,但猝不及防的是,在政策“靴子”落地后,接踵而來的是來自商家的提問。
一家頭部電子煙企業在新政下發后,為應對商家的詢問,甚至成立了一個專門回答問題的客服小組,24小時解答商家問題。
“其實有很多問題我們也暫時回答不了,比如具體什么時候能為電子煙實體店經銷商下發執照?執照如何辦理?現在開店的合法性?還有人問電子煙微商現在算不算‘黑市’?”
“現在我們只能說你有問題我們這邊記下來,然后我們在集中尋找答案。”該電子煙企業的銷售負責人告訴AI藍媒匯。
馬蕭在退出電子煙代理前,也去找過廠商,但回來后他反而不抱希望,他發現電子煙企業面對多數問題都是讓他“再等等看”。“現在去問廠家的人,對電子煙這門生意至少還抱有希望,但電子煙暴利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現在不是一門好生意了。”
一位頭部電子煙企業的PR告訴AI藍媒匯:“現在明著說靴子落地,其實關于電子煙還有很多沒落地的具體政策。”
“比如最簡單也是最受到關注的問題是——現在實體售賣電子煙是否合法?”
實際上,從本月6日,電子煙企業已經開始向國家煙草專賣局官網報送企業相關信息和產品信息。“目前是摸底階段,報送持續到21號。”
“這就是說,電子煙行業已經進入過度期,按通知要求,現有電子煙生產經營主體可正常開展生產經營活動。”
然而這個過渡期究竟要多久,廠家和“李慶們”都沒有具體答案。
不過上述PR認為,對現有電子煙經營者的好消息是,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已經不再受理新的零售許可,甚至暫不核發各類電子煙生產經營主體的營業執照。
“這說明正規的電子煙經營大門已經關閉,現在出去就進不來了。”
李慶認為這是好事,因為至少自己的等待是值得的,但是等待后的結果是怎樣,則充滿了不確定性。
比他還想知道答案的人,遠在深圳——那些電子煙配套零部件生產的企業老板們。
行業,離政策落地還差很遠
“媒體不要總關注頭部,關注一下腰部以下的電子煙企業,我們很難的。”深圳一家電子煙代工廠老板黃濤說。
對于深圳的多數電子煙代工廠、相關設備制造廠,電子煙新政都遠沒有到落地的程度。
黃濤強調了其中的第九條:設立電子煙生產企業、電子煙代加工企業、電子煙品牌持有企業和電子煙用煙堿生產企業,必須經國務院煙草專賣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取得煙草專賣生產企業許可證,并經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核準登記。未取得煙草專賣生產企業許可證的,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不予核準登記。
“就是說,整個產業鏈中各個環節都必須取得煙草專賣生產企業許可證,并需通過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核準登記。比如說你專門生產煙具的外殼,這也需要得到許可證。”黃濤說。
但實際上,能獲得許可的標準是什么,諸多企業還是問號。黃濤在《辦法》下發后,和其他老板研究其中條款后得出消極的結論——只能再等等細則。
而另一邊的資本市場,則以積極的態度迎接這場行業大變局。
《辦法》下發后的12月2日晚,電子煙龍頭霧芯科技大漲7.79%,當天盤前一度漲超18%。而電子煙霧化設備制造商思摩爾國際也在當日大漲15%。
“頭部企業當然是叫好的,等了這么久,總算是有個說法了,政策上看至少國家是認同電子煙了。”黃濤說。
但黃濤也認為,頭部電子煙企業叫好背后,未來所面對的問題一樣復雜且難解。
“比如征求《電子煙》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中提到霧化物中的煙堿濃度不應高于20mg/g,煙堿總量不應高于200mg。但當前市場上的眾多電子煙產品,霧化物中的煙堿濃度在30mg/g到50mg/g。這個標準如果通過,現在大批在外面流通的煙彈怎么辦?經銷商怎么辦?制造企業怎么辦?”
“不要把國家認定電子煙也是煙這件事,跟搞好電子煙經營銷售混為一談。離(政策)落地還差很遠。”黃濤說。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