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電子煙行業結緣的2018,我們甚至把它帶到了校園里面,組建了學生創業團隊,在校園里推廣起了電子煙。
初心其實不復雜:1、能賺錢(不賺錢的生意誰干呀?);2、受歡迎(畢竟大量學生抽煙,改用電子煙,對舍友影響小得多);3、能減害(即使說都有害,但消費者有選擇的權利)。
時至今日,不甚唏噓。有人悲觀離場,有人篤定前行,有人沉淀等待,有人賺著最后銅板。
世間事物唯一的不變,就是變化。沒有科技的進步,就沒有巨變的當今社會。沒有電子霧化的出現,就沒有傳統煙草格局的打破,更無須談何監管。
高速發展的線上時代,我們正在為品牌們做著線上營銷服務,順便沉淀了一批消費者,賣賣貨:這玩意可以賺錢,復購率高、利潤可觀。
那時候流行著:幾十萬就可以在深圳找個代工廠,屬于你的品牌就起盤了。然后電商一上,賣!所以在那時,催生了很多電商品牌,懂得電商運營邏輯,投點錢搞點貨,賣得不亦樂乎。如今,當年服務過的品牌,大部分早已消失。
第一個巨變來得很快,19年雙十一之前,全網下架電子煙。這波毀滅性的精準打擊,在外界看來,電子煙完了。我們也因此淡出行業一年多。
每一次巨變,都是新機會的開始。萬萬沒想到,線下遍地開花。后來交流,一個擁有若干悅刻專賣店的店主分享:當時在悅刻內部上班,看到數據,哇靠,專賣店這么賺錢?遂離職開店,一家、兩家、三家……
當一個生意人人都知道能賺錢的時候,就開始走下坡了。
總歸:認知是一切賺錢生意的基礎。試問,當年馬云剛開始創業的時候,有多少人能像蔡崇信一般放棄百萬年薪,到阿里巴巴拿500塊一個月?
阿里巴巴開始推淘寶的初期,來到小編老家開會招商,免費入駐,當時很多工廠品牌老板都去聽了。出來就一句話:這玩意TM騙人的,傳銷。后來,眼紅的他們只能花幾十萬去開店,而且,大部分不賺錢了。
線下時代風起云涌,互相廝殺。投入不一定短時間內能夠賺錢,但大量的創業者和資本篤定這是個藍海賽道,參照海外數據,國內大有可為。零售端其實也大同小異,先來后到,跟品牌端雖說層次不同,但大致步調一致。
悅刻的上市,將狂歡推向高潮。那一段時間,幾乎所有的品牌都在面見資本,那段時間,也有大玩家逐步進場,大家都打著算盤,投入、市場份額、幾輪融資、上市發財。那時候,大鬧天宮自封齊天大圣的猴子,還不知道西天如來五指山的厲害以及“刑滿釋放”緊箍咒的束縛。
2020年底,我們選擇行業媒體,以長期主義之心,再次進入行業。不曾想,開始真正見證行業的真正巨震,再次回看2019,那簡直毛毛細雨。
看今朝,行業巨變之時
傾巢之下,行業每個鏈條的眾生相。若干年后,肯定會在某些場合,經常被當作談資提起,不同階層,不同視角。有的已經淡出行業,有的卻因為巨變,找到了新的一番天地。
品牌方
中小品牌:清倉出局,要么改行,要么出海尋找新的風浪。曾有個品牌正在清倉,原話讓人哭笑不得:有微信群的朋友加我,開口3塊錢一盒煙彈(3顆),桿子5塊錢一根;我們都很傷心。甚者,原本堅持做獨立接口,起初朋友圈宣傳著不做通配,看不起通配。最終也妥協:沒辦法了,我也不想的,但是我們不一樣。哈哈,挺諷刺的。
一二梯隊品牌:擁抱政策、深耕國內。同時出海尋求增長。大家都清楚,緊箍咒下做事情,束手束腳難把控。要做,也要有突破。
經銷商
貿易的角度來講,買貨賣貨,低進高出。利用手頭的資源,先把錢賺了再說。硬通貨的悅刻成了香餑餑。價格太高?大量通配成為最佳替代品。甚至出現了工廠接預訂單,集體拼單出貨。價格低到個位數。最后一個銅板,賺完收工。區區小民,賺錢本沒有錯。但沒了底線,讓我們對監管拍手叫好。蛀蟲出清,對于良幣,甚好。
零售端
看到更多的是不確定下的努力,服務好現有客戶,努力的維持生計。也期盼著能得到更多的信息與指導。作為利益鏈的最底端,很多店主以韭菜自稱。當時水果口味的限制,短期內促進了門店營業額的增長,這算是一大安慰吧。
虧本的,早就已經收場。能盈利的,想要堅持到落地新規也大有人在。但幸運兒也在這時出現了:試點的店主們,拿到了正常批發價的硬通貨。要么零售,要么加點價串一串。惠州的一個店主,交流的時候:本來都想閉店了,結果選做試點。后來在朋友圈看到,樂呵呵的發著:好久沒那么貨滿了(表情比個耶);第二批貨,坐等到貨(表情來個狗頭)。樂呵呵把錢賺。
看未來,“等”一個明朗晴天
政策的發布與電子煙之都深圳的疫情出奇的一致,在大家奮而想要擼最后一波的時候工廠卻面臨了停工停場。一端是硬通貨短缺漲價、一端是無人問津急于拋售。給過渡期平添幾分色彩。等復工復產、等政策解讀、等具體落地,成為了這幾個月的主旋律。
品牌方
等政策最終落地,明確發展路徑;等疫情有所好轉,出海自由翱翔。
渠道方
厘清自身資源,是否在新的格局下,所在地區是否有發揮空間。接下來的競爭,在專業能力過關的情況之下,更考驗的就是在當地的“關系”是否過硬。品牌方需要有能力的團隊在地區去做深度耕耘。
零售端
等資質申請、等“國標”口味是否能打動客戶、等利潤空間是否能夠維持經營。等的同時,思考是否有品類能夠增加門店收入,提升坪效。
前段時間有一篇《我離開騰訊賣了三年電子煙》引起了圈內傳播,大致是擊中了大量從業者內心深處的那一根弦,蕩起了漣漪。內心的五味雜陳之時找到難能可貴的共同點。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