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茶杯’‘可樂罐’‘星球杯’,3個包郵,廠家直送”……這些并非真的玩具,而是一種一次性電子煙。標價59-159元不等,且有“綠豆冰棍、生椰拿鐵、草莓冰激凌”等多種口味,其中的利潤率最高可達165%。這些電子煙外包裝都為外語介紹,未見中文標記,實為“三無”產品。近年來,監管部門對于電子煙的管理愈加嚴格,相關規范不斷出臺。然而記者調查發現,這些非法生產的“三無”電子煙在網絡上的生意似乎未受影響,經過“包裝”銷售甚至越發火爆。有行業專家說:“太暴利了,誰都想分一杯羹。”
作為傳統卷煙的戒煙替代品,電子煙長期因其有害性的爭論與制作販賣不規范等問題,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盡管世界衛生組織已明確宣布電子煙有害于公共健康,且并不能與戒煙手段畫等號,同時我國針對電子煙的法規和強制標準也已陸續推出,但在暴利的驅使下,部分不法商家依舊盯上了青少年群體。他們利用青少年追求時髦、獵奇的心理,通過各類網絡平臺非法販賣多種造型與口味的新式電子煙,“狡兔三窟”式地躲避著法律的監管、危害著青少年群體的健康。
今年5月1日起實施的《電子煙管理辦法》明確,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電子煙產品,禁止銷售調味電子煙;同時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實施的《電子煙強制性國家標準》規定,禁止電子煙煙彈銷售除煙草外的其他風味。盡管正規渠道已明令禁止銷售水果味電子煙,然而水果味電子煙的購買與流行仍在青少年群體間“經久不衰”。究其緣由,筆者認為,一是包裝、外形與口味的誘導性,二是網絡平臺上購買與販賣的隱蔽性與匿名性。
這些非法生產的“三無”電子煙多偽裝成“奶茶杯”“可樂罐”“星球杯”等產品引誘未成年人購買。“三無”電子煙具有的可愛古怪的零食造型與“綠豆冰棒”“草莓冰淇淋”等眾多口味,既滿足了青少年群體對新奇事物的追求欲望,又幫助其躲避家長與學校的監管。同時在煙草產品專營制與電子煙銷售實名制的鐵壁之下,不法商家仍能通過社交軟件與電商平臺利用字母縮寫、諧音字、特殊名詞等方式進行兜售。此類販賣方法不僅避開了消費稅的征收,同時因網絡本身的隱蔽性與匿名性得以不被發現查處。
盡管“三無”電子煙外形小巧可愛、口味討人喜愛,但其終究是害人害己的“糖衣炮彈”,不僅同傳統卷煙一樣會損害人體肺功能、誘發呼吸道疾病等,并且還存在著多重安全隱患。2022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電子煙管理辦法》明確,“電子煙產品應當符合電子煙強制性國家標準”,然而“三無”電子煙卻缺乏相關安全標志。據澎湃新聞報道,相比正規廠家生產的電子煙,“三無”電子煙電池的穩定性存在問題,具有一定風險。“三無”電子煙的安全隱患不僅存在于煙桿上,還關乎其煙油。眾多“三無”電子煙并無寫明煙油的成分構成,同時在微博超話中,不少消費者反映使用劣質“三無”電子煙后均出現了不良反應,類似“吸了一口就想吐” 。
青少年是社會進步、國家發展的中堅力量,我們應當為其營造清新健康的成長環境,而非容忍諸如此類的“糖衣炮彈”暗渡陳倉。盡管近年來國家對于電子煙的監管力度不斷加大,相關規范不斷出臺,無奈“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筆者認為,要從根本上防止“三無”電子煙對青少年群體的危害,還需從多方合力綜合施策。首先,國家監管方面應針對“三無”電子煙生產的關鍵環節:原料與成品的運輸進行打擊遏制,溯及非法電子煙生產的源頭,切斷黑心廠家的不法財路。其次,網絡平臺應當加強對電子煙相關信息、關鍵詞等的排查與對不法商家賬號的封停,同時完善平臺舉報與投訴渠道,使得網絡不再成為“三無”電子煙的掩體。
面對光鮮亮麗的“糖衣炮彈”,自制力較弱的青少年群體更易陷入煙癮“泥潭”。為此我們更應合力整治電子煙市場亂象,絕不讓任何一根電子煙成功瞞天過海、暗渡陳倉,助電子煙行業回歸合法合規的軌道,還孩子們一片沒有煙霾的天空。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