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31日,是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的世界無煙日。之所以定在這一天,是因為第二天是國際兒童節,希望下一代免受煙草的危害。今天,筆者就來簡單說說煙草在中國傳播、消費的歷史。文中引用的一些文獻記載對煙草的評價有溢美之嫌,并不代表筆者鼓勵吸煙。
??1???煙草起源——本土所產還是舶來品?
現在學術界通常認為煙草原產地是美洲,是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后將其帶回歐洲,然后進一步擴散到全世界的。中國煙草也是如此,間接自美洲傳入。不過,也有煙草是中國本土所產的說法。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國時期的諸葛亮。傳說諸葛亮在南征孟獲的時候,很多軍士受到當地密林中瘴氣的毒害,為解瘴氣之毒,諸葛亮在當地人的指引下找到一種名為“云香草”的植物,點燃之后可避瘴氣。后來蜀軍兵士將種子帶回,于是煙草逐漸傳播開來。
成書于唐代開元年間王燾所輯的醫書《外臺秘要》記載了一個治療哮喘的方子,其中說到:取一種名為“款冬花”的植物,加上雞蛋和蜂蜜拌一下,放到平底鍋上面,在鍋上面蓋一個碗,碗上鉆一個小洞,將一節小竹筒插到洞里,洞口和竹筒結合的地方用泥抹嚴實,不能漏氣,然后將鍋放到炭火爐上加熱,“款冬煙自筒口出,則口含筒吸取煙咽之,吸煙使盡之”,有點類似后世吸水煙的做法。不過這“款冬花”是不是后世的煙草,由于沒有圖像,很難定論,因為燃燒之后能產生煙的植物有很多種,比如說艾灸用的艾草,不能認定冒煙的一定就是煙草。
宋代《太平廣記》記載:“有僧曰世尊,曾言山中有斝(jiǎ),燃煙以啖之,可以解倦。”“斝”是古代一種三足的青銅溫酒器,在里面“燃煙”啖(吃)下去,可以解乏,看起來很像后世抽煙袋的做法,不過具體怎么“吃”煙,沒有詳說,或許類似香薰的做法。
青銅斝(jiǎ)
清人趙翼曾經在《陔余叢考》里考證煙草的起源說:“然唐詩云相思若煙草,似唐時已有服之者。”趙翼引用李白詩歌《送韓準裴政孔巢父還山》中“相思若煙草,歷經無冬春”來證明唐代即有煙草,其實是望文生義,此處“煙草”與后來宋人賀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詞中“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中的“煙草”同意,都是文學修辭,不是實指。
認為煙草原產地是中國的依據大都是一些間接的文獻證據,沒有相應的物證。在沒有更新的確鑿證據之前,還是以煙草自外國傳入的說法較有說服力。據學者研究,煙草傳入中國是在16世紀末至17世紀早期,即明代中后期,傳播主要有四條路線:
一是自呂宋(今菲律賓)傳入福建、廣東等地。這也是比較早的和主要的傳播路線。明代張介賓所著《景岳全書》記載:“此物(煙草)自古未聞也,近自我明萬歷時始出于閩、廣之間,自后吳、楚皆種植之矣。”這是煙草研究史上引用最多的文獻依據之一。據此記載,煙草是在明代萬歷年間(1573-1620)首先被引植到福建、廣東,然后傳播到太湖流域和長江流域。
比張景岳稍晚些的方以智所著《物理小識》記載:“淡把姑煙草,萬歷末攜至漳(州)泉(州)者,馬氏造之曰淡肉果,漸傳至九邊。”“淡把姑”聽起來很陌生,不過一說到煙草的英文“tobacco”是不是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這個名詞來源于美洲的印第安人所用的一種吸煙的煙桿,后來隨著煙草的傳播,“tobacco”成為世界大多數地區對煙草及其制品的稱呼。
《物理小識》中的記載
明末姚旅《露書》記載:“呂宋國出一草,曰淡巴菰,一名薰。一火燒一頭,以一頭向口,煙氣從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且可辟瘴氣。有人攜漳州種之,今反多于呂宋,載其國售之。”姚旅生平不詳,據《露書》前所載的序言推斷,成書大概在明代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值得注意的是,書中不僅記載了煙的吸食方法,而且說到福建漳州本地的煙草種植規模已經超過了其引種地呂宋,并反向向呂宋出口。據此可知,煙草傳入漳州的時間還要早些。
二是自交趾(今越南北部)傳入。據清代廣東《高要縣志》記載:“煙葉出自交趾,今所在有之。”煙草自越南北部傳入與之接壤的廣東后,隨著廣東籍士兵流動,進而傳播到北方。
三是自朝鮮傳入。16世紀末,煙草自呂宋傳入日本,日本稱之為“南草”。后來又從日本傳至朝鮮,從朝鮮傳入與之接壤的中國東北。據朝鮮《李朝仁宗實錄》記載,1637年(明崇禎十年,清崇德二年),朝鮮政府以“南草”三百斤作為禮物,贈送給當時在建州女真做人質的朝鮮昭顯世子。“南草”后來在東北地區逐漸傳播開,后來發展出有名的“關東煙”品種。
四是自俄羅斯、蘇聯傳入我國新疆。不過這條路線傳播的不是普通煙草,而是黃花煙即“莫合煙”。20世紀30年代,從蘇聯回國的華僑帶回了莫合煙的種子和加工技術,在北疆的伊寧等地試種成功,然后傳播到新疆各地。由于莫合煙焦油含量高,加上吸煙者習慣用舊報紙卷煙,燃燒之后產生的危害更大。因此,自2005年7月1起,新疆各地禁止種植、生產、銷售莫合煙。
新疆莫合煙
??2???禁還是不禁?——帝王對煙草的態度
煙草自不同路徑傳入中國后,隨著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和吸煙人口的不斷增加,引起了朝廷、官方的重視,對煙草是禁還是不禁,經歷了多次反復和波折。
明代最后一位皇帝明思宗崇禎帝對煙草十分厭惡,原因很雷人。據明代楊士聰《玉堂薈記》記載:崇禎帝禁煙是因為京師所在地舊稱“燕京”,“吃煙”與“吃燕”同音。當時東北有后金虎視眈眈,關內農民起義來勢洶洶,要是人人吃煙(“燕”),那這燕京還能維持多久。崇禎十二年(1639),朝廷正式下詔禁煙,違者處死。當時有進京參加會試的舉人之仆人,因為違反此禁令被查獲后處以死刑。不過因為種植煙草的利潤高,“一畝之收,可以抵田十畝”,有這么高的利潤,犯禁的人不可計數,禁煙令幾乎成為一紙空文。當時朝廷財力困難,軍餉發放不及時,駐守遼東的洪承疇等人上書朝廷,請求放開煙禁以增加收入,崇禎帝最后不得不向現實妥協,解除禁令,允許民間種植和販運煙草。
后來“燕(京)”到底被吃了
滿清入關之前就實行禁煙的政策,主要是出于經濟原因,防止財貨外流。就在明崇禎皇帝下詔禁煙的那一年,即清崇德四年(1639),清太宗皇太極下令禁煙,“不許栽種,不許吃賣”,違反者“枷號八日、罰銀九兩”。不過當時禁煙令是“禁下不禁上”,而且說得冠冕堂皇,“諸王公貝勒雖用,小民豈可效之。或有窮乏之家,無衣可穿,猶買煙自用,故禁之耳”。意思是抽煙費錢,王公貴族不缺錢,小民不能比。有些窮苦小民連衣服都沒得穿,還要想辦法買煙抽,因此一定要禁止。由于種煙有利可圖,吸煙已成風氣,禁煙令實際執行效果不好。為此,僅僅兩年之后,皇太極就改變了政策,宣布開禁。
滿清入關之后,延續了之前的政策,不禁煙草。由于個人原因,清代皇帝對煙草的態度各異。清圣祖康熙皇帝十分厭惡抽煙,他曾說過:“朕厭惡吃煙者。每見諸臣私在巡撫帳房中吃煙,真可厭惡。”《清稗類鈔》中記載了一件事:康熙的重臣禮部尚書陳元龍和吏部尚書史貽直嗜煙如命,煙袋不離手。有一次,康熙南巡帶二人同行,在駐蹕德州的時候,賜給二人各一支水晶做的煙桿,并讓二人當眾試用。二人不明就里,還以為是皇上體恤,馬上就抽了起來。不料這水晶煙桿是中看不中用,抽煙的時候火星順著煙桿往上冒,把二人的胡子燒燎了,嘴唇也起了泡。二人這才明白康熙的真實用意,從此戒了煙。
康熙厭惡“吃煙”,但喜歡鼻煙和鼻煙壺。康熙二十三年(1684),他第一次南巡,在南京的時候接見了自歐洲來的傳教士畢嘉和汪儒望,二人向康熙敬獻了許多禮物,康熙大部分都婉拒了,唯獨收下了鼻煙。或許在他看來,鼻煙不用火、不冒煙,與抽煙不是一回事。康熙還特別喜歡法國產的琺瑯質鼻煙壺,并下令清宮內的造辦處模仿制作。外國使節和臣下經常向康熙進獻各種鼻煙壺,康熙也經常將鼻煙壺用做賞賜之物。上有所好,下必盛焉。康熙無意中極大推進了中國鼻煙壺藝術的發展進步。
臺北故宮所藏清代鼻煙壺
康熙、雍正都不吸煙,乾隆與祖、父不同,起先他是抽煙的。據清代李伯元《南亭筆記》記載:(乾隆年間)京師官場中喜愛抽煙的達官貴人十有八九,而乾隆皇帝更甚,可以說是煙袋不離手。后來乾隆患上咳嗽,太醫診治后說病根在肺,因為吸煙加劇了病癥。乾隆經過一段時期戒煙后肺病明顯好轉,由此意識到吸煙的害處,不僅自己不抽,并且禁止官員抽煙。李伯元是清末人,距離乾隆時代有一百多年,該書所記乾隆戒煙的事尚需其他資料佐證。不過乾隆禁止臣下吸煙應該是真的。
據清人筆記小說記載,乾隆年間的名臣紀昀(字曉嵐)嗜煙如命,煙袋鍋子不離手。有一次,他在翰林院值班的時候像往常一樣吞云吐霧,忽然乾隆駕到,紀曉嵐慌亂之間將煙袋鍋子放進了靴筒里,乾隆與紀曉嵐談論了很長時間,有煙霧順著紀曉嵐的靴筒跑到褲管里,最后從袖子中散出。乾隆的侍衛以為紀曉嵐身上有危險之物,上前搜身,結果發現紀曉嵐煙袋中的火星將其襪子、褲管都燒爛了。乾隆哭笑不得,命紀曉嵐寫“檢討”,紀曉嵐不愧是大才子,立刻答到:“褲焚,帝退朝,曰傷脛乎?不問斗。”這是模仿《論語·鄉黨》中“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的語句。乾隆大笑,賜予紀曉嵐煙桿一支,特許其在翰林院抽煙,紀曉嵐以此為榮,自稱“欽賜翰林院吃煙”。
紀昀的煙袋估計沒有這么長,否則放不進靴筒里
由此可知,乾隆年間,禁止臣下吸煙是常例,準許吸煙是特例。乾隆雖然禁止臣下吸煙,但并不禁止民間種煙,乾隆六十年,他在云南巡撫江蘭請求查禁煙酒的奏折中批示到:“民間釀酒種煙等事,所在皆有,勢難禁止”。乾隆對待煙草的態度十分開明、實事求是,沒有違反經濟規律強行禁止。
清代后期,宮內普遍吸煙,禁止臣下吸煙的禁令成為一紙空文。據史料記載和照片、文物佐證,清代后期的慈禧太后、光緒皇帝等都吸煙。慈禧吸水煙的時候多一些,新式機制煙卷出現后也抽卷煙。光緒既聞鼻煙,也抽旱煙。當時在宮內當值的太監一項重要任務就是伺候主子們吸煙。據《清宮太監回憶錄》記載,清代帝、后一般是飯后抽水煙、平時抽旱煙。
清代女子抽煙較普遍
??3???民國時期幾大煙草巨頭
世界上第一臺卷煙機出現于1872年的美國。1890年,美國老晉隆洋行將卷煙機引入上海,從此中國有了機制卷煙行業,煙卷逐漸替代了傳統的煙桿、煙袋鍋子,改變了國人的吸煙習慣。清末和民國時期,外國煙草公司憑借巨大實力幾乎壟斷了中國煙草市場,民族煙草工業在夾縫中艱難生存。
1902年,英美煙草公司在倫敦成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煙草行業托拉斯。該公司甫一成立,就將中國作為最大的銷售市場。英美煙草公司在中國建立了一整套從煙葉種植到產品銷售的龐大體系,銷售網絡遍及中國的城市甚至偏遠村莊。當時報紙報道說,許多偏遠地區的村民可能不知道孫中山是何許人,但幾乎沒有不知道英美煙草公司的“大英牌”(后改為“紅錫包”)香煙的。
清代山東周村英美煙草公司舊址
據統計,在英美煙草公司鼎盛時期的1937年,該公司在中國共銷售了110多萬箱(1箱5萬支),總計550多億支香煙,按照當人口計算,平均一個中國人就消費了110多支。英美煙草公司如此巨大的銷售數量除了來自其豐厚的外國資本支持之外,其成功的廣告宣傳和促銷策略也功不可沒。在上海等大城市,該公司在報紙上刊登大量廣告,像是《申報》《大公報》《良友》《生活》等發行量大的報紙、雜志,經常有英美煙草公司的廣告。
在北京,英美煙草公司在各大酒樓、茶館、戲院等人流量大的地方,根據顧客不同消費能力贈送不同等級的香煙,甚至連北京的人力車夫都能獲贈該公司廉價的卷煙,當然也不白給,車夫拉車時得穿上印有該公司香煙廣告的馬甲。在農村,英美公司通過贈送印刷精美的小畫片、月份牌、年歷等吸引消費者,讓他們熟知英美公司的煙草制品。1949年之后,英美煙草公司徹底退出中國內地市場,少數品牌如“哈德門”“紅錫包”“大前門”等被內地卷煙企業保留使用。
當時英美煙草公司一家獨大,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家民族煙草公司能夠艱難生存下來。一是南洋煙草公司,該公司是解放前最大的民族資本煙草企業,由南洋華僑簡照南、簡玉階兄弟1905年在香港創辦。該公司初創時期舉步維艱,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外國資本暫時放松了對中國市場的控制,加之五四運動時期反對洋貨、倡導國貨的風氣,南洋煙草公司以“中國人吸中國煙”為號召,得到國內各界的擁護和支持,迎來了難得的繁榮時期,一直持續到1927年左右。此后,南洋公司由于受到英美煙草公司的打壓和排擠,加之公司內部出現了問題,由盈利轉為虧損,一度到了資不抵債的地步。1937年之后,南洋煙草公司被宋子文官僚集團趁虛而入,企業管理經營權轉到宋氏家族手中,宋子文任董事長,成為官僚壟斷企業。南洋公司的主打產品有“雙喜“喜鵲”“飛馬”牌香煙等。
二十世紀20至30年代,僅次于南洋煙草公司的民族煙草企業是華成煙草公司,該公司1917年成立于上海,鼎盛時期年銷售10萬箱左右。華成公司的主打產品是“金鼠”牌和“美麗”牌卷煙。
華成公司也以民族情感吸引消費者
除了南洋、華成公司等比較大的民族煙草企業外,當時國內還有許多規模不一的中小卷煙廠,有的只有一兩臺破舊的卷煙機、十幾個工人,這些小廠最大的優勢就是價格便宜,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也能活下去。有些小廠沒有什么固定產品,經常換牌子。九一八事變后,原東北軍將領馬占山發起江橋戰役,與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當時上海福昌煙公司抓住這個時機,迅速推出了“馬占山”牌香煙,一度供不應求甚至脫銷。
【民國時期抽什么煙?】
民國時期,香煙品種種類繁多、琳瑯滿目,令人目不暇接,價格、檔次之間的差距較大,以上海為例:
頂級產品都是進口貨,包括英國產的“茄力克”“999”“555”,美國產的“吉士”“好彩”“駱駝”等。“茄力克”是其中翹楚,全部自英國進口,價格也最昂貴,1938年一聽(50支)“茄力克”要2.2元法幣,當時普通工人月工資還不到1元。闊佬們愛抽“茄力克”,闊太太們愛抽細支的999牌。
“茄力克”一般都是50支一聽
第二等級是英美煙草公司生產的“三炮臺”和“白錫包”,尤其是三炮臺,更是上海灘商界的硬通貨,據說在上海租界當寓公的失意軍閥和政客特別愛抽。上海的高級劇院、賭場一般都免費贈送這兩個牌子的香煙。
第三等級是英美煙草公司常銷的經典品牌,包括“紅錫包”“老刀”“品海”等。
第四等級是民族煙草企業如南洋煙草公司生產的“聯珠”牌、華成公司的“金鼠”牌以及英美公司的“前門”“哈德門”等。除三大公司(英美、南洋、華成)之外的其他香煙品牌檔次普遍就更低了。
??4???抽煙的名人們
近現代抽煙的名人當中,作家占了很大比例,要是排個座次的話,魯迅估計是首席。他自己曾經說過,每天就做三件事:仰臥、抽煙、寫文章。魯迅一生56年里抽煙抽了33年。魯迅去世的前一天,即1936年10月18日,其友人內山書店老板內山完造去探望他,看見魯迅還在抽煙。“中夜雞鳴風雨集,起然煙卷覺新涼”。抽煙已經成為魯迅的經典標志,很多表現魯迅的美術作品都以此為主題。魯迅抽什么煙呢?據許廣平回憶,魯迅抽煙沒有固定品牌,他比較喜歡英美公司的老刀、紅錫包以及卡雷拉斯公司的“黑貓”牌,對其他廉價卷煙也是來者不拒。魯迅雖然煙癮很大, 但非常注意吸煙對他人的影響。當同室內有不吸煙者或到醫院探望病人時,魯迅都不吸煙或自己到室外去吸。
老舍的煙癮也不小,他喜歡抽英美煙草公司生產的“大前門”“使館”牌,他不太喜歡“紅錫包”,覺得“味不夠”,對比較低檔的“哈德門”也來者不拒。老舍曾經幾次試圖戒煙,但最終都失敗了,據他自述說“沒有煙,我寫不出文章來”。老舍的許多文學作品中都有香煙的身影,例如《茶館》中唐鐵嘴說:“……大英帝國的煙,日本的“白面兒”,兩大強國侍候著我一個人,這點福氣還少嗎?”很好的刻畫了人物形象。民國時期,抽煙的作家還有很多,為了避免宣傳吸煙之嫌疑,就不再舉例子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品牌的香煙都是烤煙型卷煙,不是丘吉爾等人愛抽的雪茄煙(Cigar)。Cigar最初引入中國的時候還沒有相應的漢語譯名,徐志摩以它“燃灰白如雪,煙草卷入茄”而取名為“雪茄”,這一譯名形象生動,最終定型下來,也是徐志摩對漢語詞匯的貢獻吧。
今天吸煙有害健康已經成為社會共識,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請煙民們盡快戒煙吧!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