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基路蒲鞋弄西面有一條小弄,因當時弄口有一個小便池,供來往行人方便之用,弄口一年四季浠濕糊拖,所以大家都叫它撒尿弄,其實它的正式名字叫煙作弄。
煙作弄因弄口有一刨煙作場而得名。
刨煙作場這個行當在嘉興早已消失多年,我們小時候也沒有看到,只是后來和老人閑談的片言只語中聽到一些當時的情況。
在香煙傳入中國之前,人們吸煙主要有旱煙和水煙,但不管是旱煙和水煙都是要買煙絲的。
而刨煙作場就是加工出售煙絲的商號。加工制造煙絲先要分等級挑選煙葉,剔除煙葉上的煙筋和煙梗,一片一片疊好,用木板夾緊,然后用專用的刨子,把煙葉刨成煙絲。煙絲刨好后還要拌入菜油和各種輔料,再經過烘炒,煙絲就做好了。
2
吸旱煙和水煙都要有專用的工具。吸旱煙的叫旱煙管,書面語言叫煙袋,煙斗,大多用竹子做成,好一些的用玉做成咬嘴,裝煙絲的地方是用銅做成的煙管頭。
我記得在麗橋頭童天成邊上的弄堂口有一位專門賣煙管的蘇州人,我們都叫他煙管老頭,至于他姓什么倒不記得了。吸水煙的專用工具叫水煙管,結構復雜,都用白銅制成,十分考究。
吸煙時煙氣從水中過濾,口感要柔和一些,吸水煙的一般都是有身份的人,舊時當學生意,每天要做的事就是替老板、帳房先生洗水煙管和倒夜壺。
由于吸旱煙和吸水煙,每裝一次煙絲只能吸一、二口,因此需要不停的點火,用火柴又貴又費事,吸煙的人都用一種媒頭紙,媒頭紙用黃表紙卷成,點燃后把明火吹滅,拿在手里,每吸一次煙,對準媒頭紙撲的一聲,把它吹燃,點好煙后再把明火吹滅。
吹媒頭紙也是有巧門的,一般沒有學過的人還吹不著呢。在海寧農村還使用一種火缽頭,就是在缽頭里把桑柴燒成炭,長期不熄,大家圍著火缽頭吸煙,在當地農村里流行一句俗語叫“雌狗雄貓大丫頭,門口擺只火缽頭。”
圍著火缽頭吸煙,只要把煙管頭伸進去點就可以了,吸好后把煙管頭在火缽頭上敲敲,就把吸過后的煙灰敲掉了,因此吸煙又叫敲潮煙。
3
嘉興還有一句俗語叫“要緊關子敲潮煙”,意思是碰到要緊關頭時,卻“插蠟燭”了。“插蠟燭”是出故障的意思。
外國人的卷煙逐漸傳入中國,一開始大家不接受,進展不快。
洋行就雇人沿街到茶館店、商鋪,把香煙一把一把撒進去,給大家白吸吸,慢慢就發現吸卷煙比吸老煙方便,當時的卷煙品牌有白錫包、紅錫包、美女牌、老刀牌等等。
隨著卷煙的普及,煙絲逐漸淡出了市場,刨煙作場也早已不見蹤影,空留一條煙作弄在人們的記憶里。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