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敬煙
中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注重禮尚往來,注重維系良好的人際關系。在交際中,互相傳遞卷煙稱作敬煙。對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來說,客人來家,沏茶敬煙是必不可少的。煙是招待客人最常用的東西,也是被頻繁作為饋贈的禮品。在北京,舊時嗜好旱煙或水煙。尤其到清代后期,皇宮及諸王府乃至民間,吸煙風氣尤甚。北京舊式家庭中的老太太,手托長煙袋盤腿往炕上一坐,兒媳婦、孫媳婦侍立旁邊裝煙、點煙,那“譜兒”可就大了。“敬煙”在我國是知禮懂事的行為表現,晚輩敬長輩,下級敬上級,主人敬客人,其中都有很深的學問。敬煙禮俗的講究,實際是傳達了一種人類美好、善良的愿望。
不同地區、民族都漸漸形成了一些規矩,比如:向長輩敬煙要雙手捧上;對長輩遞來的煙要雙手接過;在向女客人敬煙之前,要先問對方是否抽煙,這樣才不會冒昧;對不吸煙的客人不能“強行”勸吸;給客人遞煙時要雙手遞上,別人向你“借”火時,最好將煙頭朝內、煙嘴朝外地遞出,既禮貌又避免燙傷別人。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也許因為少數民族大都住在邊遠地區,而煙草也具有醫治創傷和疾病的功能,故此很容易被接受下來,形成一種風尚、習慣、風俗。但是每一個民族,因受一定的地域氣候,生產、生活條件和地緣關系的制約,或多或少總要染上地方色彩,故有“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之諺。由于我國地域廣大,民族又多,以煙草而論,在每個民族中,就流傳著許許多多有趣的風俗習慣。
2、煙筒等新郎
瑤族在舉行婚禮時,男方必須由一個媒人和兩個伴郎陪同前往女家迎接新娘。此時,新娘在新郎來的半路上用一張凳子架起煙筒和煙火,男方見到這些以后,要立即停下來,等待女方派一個媒人和兩個伴娘前來迎接,并做好在此同新娘對歌的準備。
3、面煙親
廣西河口的瑤族人的婚姻都由父母包辦。做父母的要常常在暗地里為自己的兒子物色人選,一旦發現中意的姑娘,就到女方家里去見其父母。見面時,首先要遞一鍋煙,然后才能提出結親的事,否則女方父母會不予理睬,他們管這叫“面煙親”。
4、對煙親
云南花腰彝族青年找對象是通過對歌的方式進行的,對歌一般在男方寨子里進行。當男孩贏不了姑娘時,可以請長輩歌手幫忙,而姑娘則必須依靠自己的真本事。無論哪方輸了,都要買禮物送給對方。男方輸了,就買銀器裝飾品送給女方;女方輸了,就買香煙送給男方,當地把這叫“對煙親”。
5、煙草路標
貴州東部苗族男女青年喜歡在樹林中約會。為防他人干擾,就在周圍樹枝上掛一個煙荷包,或在醒目處系一個用煙葉扎成的簡單幾何圖形,以提醒他人繞道,其他的情侶另擇佳地。
6、裝煙點煙
佤族男青年相約到某家“串姑娘”時,通常是邊談話邊吸煙。若對姑娘有愛慕之意,便唱起小調,讓姑娘為其裝煙、點煙,以試探她是否也有情義。若姑娘視其為意中人,便找一借口為其裝煙點煙。
由于每個民族飲食習慣不同,故此吸食煙草的習慣也有所不同。
羌族:他們大都吸一種自制的草煙,叫黃花煙,吸時用煙葉裹以其他葉子,裝在煙管中吸,其味濃而辣,成年人人手一管。
布朗族:用一種叫“該割”的樹皮、石灰和煙草混合放在口中細嚼,以保護牙齒和防止口臭。
瑤族:把煙草作為男女之間的定情之物,在漢族是少見的,而我國瑤族地區就流行。說媒時,男家遣媒人至女家送煙葉一包或者青煙一片,以示求婚,俗謂之“問煙”。女家將煙葉收下,則表示同意其求婚,反之,則表示拒絕。
東漢歷史學家班固在《漢書·地理志》中云:“凡民歌五常之性,而有剛柔緩急音聲不同,系水上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可見形成一種風俗,不是一朝一日之事,而是經過很長時間。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