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回鄉下老家看望哥哥和侄兒們,在二樓角落邊一堆舊衣物中,看到了早年我穿過的工作裝,順手拿起,輕撫衣角,借著房上亮瓦透下的陽光,看見領口和衣袖已磨破,衣袋上印著金黃色“CXFK”字母卻依稀可見,這是我穿舊后,內心沉淀艱苦創業、惜物如金情愫,拿回農村老家給侄兒們干農活穿,一轉眼快有30個年頭了。往事泛起,感慨萬千,農村的貧困,捉襟見肘的日子,讓世間的滄桑成為記憶滿滿的內容,“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物質的匱乏,饑餓的身體仍然需要承載太多生存的意義,吃飽穿暖就成了最低要求,舊衣服的合理運用就是解決物質需求一個渠道,干凈整潔的城中舊衣就自然流到親戚的手中,而彼此之間對這種默契也是欣然接受。
都說服飾是一種無聲的語言、一種記憶,它展示出時代特點、經濟及文化的變遷。煙草制服的更迭記載了云南煙草隊伍70余年的成長歷程,也展示出云南煙草在勞動保護方面,敢為人先、勇于突破,與國際接軌的矯健步伐。當我再次凝視那段蒼茫歲月,意識到波瀾壯闊改革開放40年的輝煌成就也濃縮在云南煙草職工身上一套套工作服的更替之間。
30多年的復烤經歷,我在車間里穿過“藍、綠、黃、灰、”四個以煙為本色的工作服,起初兩年至少定制一身,論工作中的勞保待遇,在統一著裝上,煙草行業一直走在時代前列,與時俱進,改革開放后,國外理念的涌入,工業革命的推進,如浪涌般一步一步推擊向前,以人為本、關愛員工,緊跟國際大公司和先進企業步伐,從外表服裝的統一性,到內心素質的規范化,來展現企業管理協調性、時代性。
記得我穿上的第一身工作裝酷似今天的牛仔服,按照布料叫法俗稱“勞動布”工作裝,湛藍色,布料極硬缺少彈性,如同帆布一般,手感粗糙,不易手搓,用刷子洗。但是,極其耐磨,是設備維修師傅的最愛,干累了席地而坐也不必講究,在煙機上爬高上低、鉆到設備底部,穿著它也極其方便,穿上它宛如厚厚的皮囊,干活時多了一層保護,款式源自中山裝,這款現在看來頗為粗糙的制服,在當年卻是除了部隊,公安、航空、鐵路而外最早擁有統一著裝的行業,引領勞動大軍勞保制服福利的先行裝,惠及千千萬萬辛勤勞作的工人們,特別是在那個以深藍、軍綠、灰色、黑色為主要著裝顏色的年代,帶來了一抹亮色。上世紀80年代初,以玉溪卷煙廠為崛起的行業翹楚,在滿足鍋爐、電焊特殊工種勞動保護服的基礎上給全體職工量身定制工作服,楚煙企業也緊跟其后,我有幸才入職就穿上工作裝,作為后輩心底一直感念云南煙草的拓荒者,敢為天下先,把關心關愛兌現成勞動保護福利,回饋勞動者。況且,統一著裝形成8小時內一道亮麗風景,引來兄弟廠家爭相效仿,蔚然成風,一時風光無限。
我工作的楚雄復烤廠是楚雄卷煙廠的前身,始建于1974年,上世紀20年代初卷煙工業在上海、天津、河南零星發展起來,80年代云南煙草異軍崛起,得天獨厚的自然賜予,發展趨勢大有氣吞山河的壯闊行進。1980年,國家計劃委員會、對外貿易部、國家進出口委員會、供銷社合作總社批準楚雄州為烤煙出口基地,楚雄州財政投資196萬元,貸款240萬元,在楚雄卷煙廠內建造煙葉復烤廠,建成彝州第一條掛桿復烤生產線,自此孵化孕育出了彝州復烤企業的雛形,掛桿復烤設備簡單,幾乎人工完成煙葉復烤全過程,需要大量人工,那時復烤旺季至少有3千人來廠務工。交接班時廠門口人頭攢動,來去匆匆。1986年3月25日,中國煙草總公司在楚雄召開工業實驗工程鑒定會,6噸/小時復烤生產線在南華上東山建成投產,創造了多項國內第一,同一時期,在煙草工業“美國-麥克托維奇、英國-托馬斯、意大利-高多麗”等進口打葉機組紛紛落戶國內卷煙廠,復烤工藝實現流水線葉梗分離、低溫慢烤、預壓打包、機械化包裝的新工藝。自此掛竿向打葉邁進,機械替代手工,加工產能大幅提升的嶄新時代,此鑒定會成果作為中國煙草“科教興煙”戰略“十大工程”的重點項目,為之后的全國復烤廠消化吸收、技術改造和推廣應用,打下堅實基礎。自此一個工藝促成一個企業誕生悄悄上演,日后“復烤”成為連接兩煙生產的重要紐帶的獨立企業 。
歷史的指針來到1992年6月。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煙草專賣局、煙草公司、卷煙廠三家合并。形成“三合一”生產經營管理體制,卷煙廠下設楚雄煙葉復烤廠。負責九縣一市的煙葉收購、儲運、保管、復烤加工、上調出口、廠內卷煙原料供應等工作。那時楚雄復烤廠共有6條煙葉復烤生產線(4條掛桿復烤、2條打葉復烤)。當時我是掛竿三車間的開機摸潮工,懷揣對新生活的夢想,每天身著工作裝按時起動機器,把千家萬戶收購來的烤煙再一次復烤,供給卷煙工業,隨著煙草行業飛速跨越發展,我們身上的工作裝迎來了全新設計,簡潔不失呆板,新穎不丟實用,圍繞著黃金煙葉的耀眼色澤,在橙、檸、青、黃之間選取,一年一色,用料極為皮實講究,其中,有一套設計精巧,崗位牌可插在上衣口,穿在身上極顯清爽干練。那時卷煙廠還設立有車間休息室,有專用的換衣間。縣城里電信、銀行、保險行業連窗口服務臺員工也沒有統一著裝,學生校服只出現在日本影視劇中,快遞小哥身背各種夸張廣告語服飾滿大街飛舞要等到20年后才出現,礦山、建筑高危行業統一的只是作業時戴安全帽,至于全員工作服還在醞釀中,因為,那時一尺布要7-8元,一身衣服要支出月工資的三分之一,甚至一半,更別說上檔次的布料,煙草職工的這身工作裝,下班未換,一眼就能認得出,惹得多少路人投來羨慕和嫉妒的眼光。
2002年是值得記住的一年,掛竿復烤全國叫停,徹底退出了煙葉復烤工藝的歷史舞臺,那一年,經過多年努力爭取,楚雄6噸/小時打葉復烤迎來整線技改,以嶄新的面貌交給我們這一代復烤人,我們這一代人見證了這條復烤線上加工的煙葉遠銷環球、菲莫。這是一條非常完善成熟的設備,5級打12級風分全葉打工藝,通過工程技術人員不斷探索實踐,新增加圓盤布料、風選除雜工藝,引領復烤設備技術改進之先河。
2003年9月,“三合一”生產經營管理體制改革,楚雄煙葉復烤廠劃歸云南省煙草楚雄州公司管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這一年季節工也穿上了統一顏色的工作服,滌綸布料,顏色多淡黃、青灰,同煙葉的形態渾然天成,穿出煙的味道,穿出煙的顏色依然是企業管理者的理念,煙的烙印明顯,季節工統一列隊上下班,統一時段到崗位也成了廠內一道獨有風景,這一做法一直保持到現今,同時,職工勞保服得到了質的提升,分工作時和非工作時制服,既給全員定制西服,廠內重要場合,青一色著裝,機關后勤人員周一至周五必須穿西裝,襯衣領帶,一是凸顯對客戶的尊重,二是培育加工型企業服務理念的養成,與商業社會充分融合。隨著技改成功,企業再一次迎來發展良機,搭上改革開放的東風,在楚雄州煙草公司直管下正式成立有限責任公司,獨立核算。設備集成化、自動化水平大幅提升,加工質量加工水平一躍成為行業佼佼者,那時廠里常有客戶駐守,煙葉供不應求,參觀學習者絡繹不絕,作為楚雄廠的一員我們格外自豪,論設備工藝的話題,我們如數家珍、侃侃而談,處處充滿從容、自信,我們用國產的設備加工出媲美進口設備的成品,加工保障能力,加工指標,享譽全球,稅利從百萬元時代邁進到千萬元時代,企業在改革如沐春風走上發展的快車道。
2010年,云南復烤公司成立,楚雄復烤廠迎來第三次發展高峰,2013年第一家完成12噸產能提升改擴建工程,廠房、設備煥然一新,加工產能從60萬擔,上升至120萬擔,高架庫改建,成品保管從20萬擔提升至40萬擔。我身上的工作服不但樣式改進,休閑西裝上升到了品牌定制,工作服灰色和藍色還是企業最愛,設計者從煙支燃吸后物態捕捉靈感,藍與灰成為主色調,每一款顏色都與業態密切相連,寄語其中。公司第一款工作服還分春裝和秋裝,滿足不同季節更換,制服的一大特色是采用了市面最新款,公司Logo、拉鏈、內袋、臂包設計巧妙,人衣一體更突出,面料注重環保,注重人體健康,多采用植物纖維和棉質類,穿在身上極為舒服,特別是近兩年的藏青色,即有“勞動布”的遺風,又不失大方簡約的優點,任何場合穿都不丟面。如今的云南復烤為26家工商客戶和13家州(市)煙草公司提供煙葉收儲加工服務。年均加工量占全國煙葉收購計劃的21%-23%,年均實現利潤占全國打葉復烤企業利潤總額的50%左右,公司加工的煙葉產品80%供應省外卷煙工業,10%進入國際市場,是全球加工規模最大的煙葉復烤加工企業。2020年累計收儲煙葉1184.61萬擔、分選煙葉902.94萬擔、加工煙葉849.11萬擔,圓滿完成10.8576億元的稅利目標。
楚雄復烤廠的40多年發展經歷就是云南復烤其它9個廠發展的一個縮影,都經歷過分分合合的改革,從無到有,一步步走來,取得今天的發展成就,與祖國改革開放40年緊密相連、分不開,是改革開放孕育出來的新興企業。
崗位上統一著裝,既保護勞動者又彰顯企業風格,賦予同向目標、價值、理念寓意,富含企業文化、管理特點等內涵,改革開放40年,不同的制服記錄著一個個歷史畫面。從一套套工作服的更替間,簡陋到新穎,我切身經歷了改革開放40年來楚雄復烤廠的發展歷程。作為新時代的云南復烤一員,我們正在以實際行動踐行和詮釋“客戶有需求、滿足我來做”的服務理念和服務品質,抒寫著屬于自己的無悔人生。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