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通海縣興蒙鄉的蒙古族與北方的蒙古族同宗,是宋末元初從北方遷徙到云南的蒙古族后裔。700多年的繁衍生息和滄桑變化,讓通海蒙古族經歷了由馬背民族到漁民再到耕田農民的巨大轉變。生存環境的巨大變化使通海蒙古族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傳統習俗等也發生了顯著變化,形成了既不同于北方草原又區別于相鄰民族的獨特文化習俗。
由于通海縣有晾曬煙、烤煙種植歷史,境內煙絲加工作坊眾多,工藝純熟,曾創造了用特制的推刨推煙的工藝。推煙煙絲色黃、味純、細如發絲,成為地方商品貿易和消費吸食的主要產品。吸煙時一般使用火草繩點火,也有用青香樹葉做的香或就近爐火內的柴棍點火的,現在多改用打火機點火。吸煙多是個人解悶消遣,但也有朋友、客人相聚一堂吸食的。茶余飯后、勞作間隙,一個竹煙筒、一袋煙絲,一天的生活就有了寄托。蒙古族吸煙有婦女給男子、主人給客人、晚輩給長輩點煙的習慣。客人進屋,主人要主動裝煙倒茶,把竹煙筒里的陳水換去,遞上煙絲、火具,自己也點燃水煙,隨著“咕嚕嚕”的水聲響起,主客便在一種悠然融洽的氛圍中暢敘著親情和友誼。
“那達慕”大會是興蒙蒙古族一年一次的盛會,通常在每年12月13日至15日舉行。在活動進行中,與煙有關的吸食、買賣活動也在穿插進行。出售煙絲、煙具的商販,挑選購買竹制、銅制煙具的人們都各有收獲。直到今天,每逢集市,通海縣城和興蒙鄉的街邊依舊擺滿了琳瑯滿目的各式煙筒和各色煙絲,是人們選購和收藏的懷舊物件。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