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19世紀末機制卷煙首先開始在中國條約口岸占有一席之地時,煙草消費已經風靡全國。這些城市與正在全球化的工業經濟直接聯系起來,就像19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在世界其他地區卷煙開始取代傳統煙草形式一樣。在某些方面,卷煙在清末民初的日益流行代表了中國消費者喜好的顯著變化,在新成立的跨國煙草公司瞄準的其他市場也是如此。卷煙在中國的成功標志著中國的吸煙文化告別了手工制造的“本土”煙絲和鼻煙,而轉向由外國公司機械化和標準化生產的卷煙產品。作為一種品質統一的品牌產品,全球化的卷煙以各種價位被包裝和出售,深層滲入中國社會和文化。卷煙最終成為中國許多地區最常見的煙草消費形式。
在其他方面,卷煙在中國的歷史只是對以前煙草生產、銷售和消費模式的擴展。卷煙被納入普通中國人日常生活的過程與早先鼻煙和水煙經歷的過程并非截然不同。這些其他種類的高檔煙草產品最初是社會上被禁止的商品,順著社會經濟等級逐漸向下滲漏。卷煙也是如此,首先在居住于沿海地區的城市精明人中產生影響,然后再向下傳播到較低階層,并且向內傳播給內地的人們。到20世紀30年代,卷煙已經普遍存在于一些沿海城市的所有階層,并被許多內地社區的經濟精英廣泛接受。
將工業卷煙引進中國地方市場的最大推動力量無疑是龐大的英美煙草公司(BAT)。憑借強大的生產能力和可以將產品分銷到中國許多地區村莊層面的銷售系統,英美煙草公司在華銷售卷煙的能力是無與倫比的。中國商人、企業家和工業家通過充當英美煙草公司的銷售代理,或者通過創立與之競爭的公司來迎合市場上外國公司未能完全滿足的消費需求。
從1905年至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民族主義不斷高漲,抵制洋貨運動一再出現,在此背景下,以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為代表的一些中國卷煙公司得以建立起消費者對其“國貨”產品的忠誠度。華成煙草公司和利興煙廠等公司,通過將其品牌定位于不同地區的特定社會群體,例如上海新興的專業工薪階層、小市民和工廠工人,或者長江沿岸的碼頭工人和船工,來鞏固他們的消費基礎。
1925年以后,出現了成千上萬生產手工卷煙的小作坊。它們相比于現代工廠,更類似于清代加工煙草的工坊。英美煙草公司、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和規模較大的中國機械化卷煙企業全都面臨來自這些獨立創業者的競爭。這些本地經營者和他們以女性為主的勞動力所創造的“名牌”卷煙,雖然是手工制造的,但都高度標準化,具有工廠機械生產的質量。這種在小城鎮或城市以傳統方式生產的卷煙,復制了一種通常與西方聯系在一起的現代商品。因此,卷煙體現了20世紀中國消費文化的復雜性和矛盾性:既不是完全新的,也不是完全舊的;既不是純粹的外國工業舶來品,也不是純粹的本土手工制品。中國卷煙是延續的傳統和重塑中國煙草消費文化的新興現代性之間動態互動的產物。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