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以前,中國人從沒聽說過有煙草這種東西。直到明朝中期,煙草才由去南洋做生意的漳州商人從呂宋(菲律賓)帶回中國,在漳州月港登陸。
月港在漳州東南邊,是九龍江的出海口,因為港的形狀像月亮而被稱為月港。它江面開闊,一頭接海,一頭接內(nèi)陸江河,因此雖然貨船出海時要好幾條小船牽引才能航行,但它仍是水陸交通便利的地方。
400多年前,明朝朱元璋當皇帝后出于國防考慮,施行海禁政策,不準民間商人海外貿(mào)易,抓到就要砍頭甚至誅連九族。但漳州地處東南濱海,月港又只是一個小港,因此當時朝廷在月港設(shè)的類似海關(guān)、邊防等機構(gòu)作用力并不是很大。而且月港周圍海島很多,海岸線曲折,便于隱蔽,到了明朝中期,這一帶漸漸就成了走私者和海盜們理想的活動地域。山高皇帝遠,漳州一帶靠海為生的人們根本不把朝廷的禁令放在眼里,照樣出海和外國人做生意,在大港口被官府驅(qū)逐的外國商船聽說有這么個好地方,蜂擁而至,不知不覺地,月港就成了全國聞名的走私活動中心。有大批漳州人從這里漂洋過海到南洋等國經(jīng)商,許多人干脆長住在那里,其中留在呂宋的人最多。
留在呂宋的漳州商人發(fā)現(xiàn)煙草好賺錢,就潛心向當?shù)厝藢W習種植和制作技術(shù)。明朝萬歷皇帝上臺不久,這些漳州商人學會了種煙制煙的技能后帶上煙種返回家鄉(xiāng),在月港周圍的石碼那里開始種植。可直到收成,大家都不知如何用中國話稱呼這東西,就先學著呂宋的發(fā)音稱它“淡巴菰”,后來吸煙的人多了稱呼也隨著多了起來,如呂宋熏、金絲熏、煙草等等,但只有煙草這個稱呼一直流傳到今天。
不久,人們發(fā)現(xiàn)煙草可以“避瘴氣、毒頭虱”,就把它作為良藥廣為引種。因為種煙可獲暴利,全省就一哄而上都種起煙來。消息傳到外省,先是江西、浙江、湖南等內(nèi)地省份,繼而是新疆、遼東等邊陲地區(qū)紛紛來福建購買煙種帶回去種。短短幾年,全國都種起煙來。內(nèi)地的一些貧困縣還因此而脫貧,光緒年間出的《曲沃縣志》就有這方面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