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本來想寫英式煙斗的,但是總覺得還是從更實際的角度出發,就從我的個人視角去感受下意大利煙斗的實戰體驗,也許也很不錯。
關于這幾大流派的煙斗,我幾乎都有點話語權,我的第一把正經的好煙斗,就是音樂家一個音符的那一把,我也會帶它走過萬水千山。
在實際抽吸過程中時,我發現意大利煙斗如果以音樂家或者卡斯特羅為代表的話.....還是以卡斯特羅為代表吧,這樣大家應該不會反對。
其實這幾個品牌,之間的差距不大。但是在細微的感受上,還是卡斯特羅更適合大眾。
意大利煙斗在開煙道方面,普遍比較豪放,在榫頭的處理上也更加隨意。輕松拆卸,甚至號稱熱插抜(不放涼煙斗直接卸,往往會對煙嘴的榫頭部分產生溫度導致的形變)
相比之下,英式煙斗就沒這么好說話了,不是嗎?
這就是為什么我說意大利煙斗比較親民的另一個理由。
可是這樣的處理結果就導致了煙斗的下限很低(很容易上手)上線也不高(不適合比賽)
需要注意的是,我這里說的不適合比賽的前提是你肯定能把三點三克煙絲抽過一個半小時。(只要是煙斗,就隨意抽過這個時間)然后我們再談它的上限問題。
那也是我第一次參加比賽,在滿場登喜路中突圍出的煙斗,我當時應該是一小時四十分鐘多,我自己蓋滅了。
如果讓我自己估計,應該還能支撐二十分鐘,過兩小時吧。
所以我這里說的上限,是一個絕對相對的概念。畢竟世界第一的卡維奇,人家也能干過四個小時呢。
這說到底就是煙道的問題了,只要是人手開出來的煙道,它必定沒有機器開的嚴謹,這就導致了人開的煙道必定有一個梭型或者喇叭形結構,只是非常細微,不容易看出來。
高手開的煙道,我發現基本都是喇叭形狀的,這樣才不至于在長期使用時煙道大規模堵塞。
這里我也解釋了一個為什么有些煙斗的堵塞特別難以清理的原因。
但是喇叭形煙道的問題在于它的煙量相對大一點,所以更要求你的口風。也許一口兩口沒什么,但是幾十口以后,在時間上就有明顯體現了。
很多高端意大利煙斗品牌,都酷愛不做預碳層(這個名詞我不解釋了吧?)這樣雖然對于老煙斗客沒有什么問題,但是......你真的不要小看開斗這件事。
有許多人認為,開斗其實就是前五到十斗煙慢慢抽,但事實并不完全是這樣。首先我們會發現如果不用任何手法,那么開斗就是一個慢吸的過程。然而慢吸既然已經是賽級技術,那么它就必須要練習。所以如果你沒有練習過,那么這個開斗過程就是不完美的。何況開斗的慢吸和實際比賽的慢吸還是兩碼事,因為它還必須考慮要煙斗的整體溫度。
當然如果用手法開斗就更厲害了.....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方式,那個必須確確實實得會,不然效果會非常糟糕。
所以你說意大利煙斗是純新手向吧,其實也不是。另一方面,它特別注重造型和整體的藝術感,這就導致了一個品牌的煙斗的斗壁即使在相同斗型時,也完全不同。
對于吸煙本身來說,煙斗斗壁過厚或者過薄都不好,當然這一點在意大利大品牌的高端系列中,反而得到了很好的妥協。
卡斯特羅的老總認為,煙斗首先要考慮在吸煙本身,所以卡斯特羅的斗都非常適合吸煙,這是很應該的事。但是同時,他強調的是輕松地吸煙。
在簡短的訪談中,他的表述和登喜路的總裁雖然大概意思相同,但是感覺不同。
意大利煙斗更像是一種對藝術的追求,一種對生活的強烈熱愛吧。
所以意大利煙斗的繁文縟節也就少,它會更自由,更豪邁,完全沒有拘謹的感覺。就像拉丁的陽光那樣燦爛的意大利煙斗,在追求各家對藝術的理解時,差別更加細微一些。
這里我直言不諱,我會更貼近音樂家煙斗一些,因為氣質和理解相同。當然卡斯特羅,卡維奇,雷蒂斯,瑞納爾多等品牌的煙斗也非常好,非常非常好。
這就是為什么,我敢于在完全沒抽吸過的情況下,直接收藏賈康諾(杰克諾)的收藏系列作品。
因為它們的外形,已經是品質的保證。
沒有一塊上等石楠根會被意大利人所辜負,這是肯定的事。
千萬不要小看意大利人的手工制造和藝術水平,我曾經和伊蓮聊過,如果說意大利和英式煙斗有什么共通之處,那就是在錢沒有出到位的情況下,這兩個流派都沒有興趣好好做煙斗,可是一旦你出到幾千人民幣后.....它們會綻放完全不同的光芒,不負自己的榮譽。(丹麥煙斗就不是這樣,壓根沒有低端。法國和荷蘭煙斗也不是這樣,因為專注低端。德國也是,在不算大師的情況下。)
我們在聊煙斗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煙斗和手表是一樣的。分品牌和大師,就像品牌和獨立制表人一樣。往往后者,需要你非常了解他(她)才行,但是品牌直接就有一個特別大眾化的品控,是任何人都可以接受的。
所以要說意大利煙斗的抽吸感覺不嚴謹,也只是針對英國煙斗而言。當有一天你專注海泡石時,你就不會在意這些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