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岫巖縣是滿族聚居縣,滿族人口占88%。1985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成立滿族自治縣。早在遼代,女真人就進入岫巖;金代岫巖境內也有女真族部落組織;后金天命6年(1621年),努爾哈赤征明撫降岫巖,設置守城官;康熙26年,從京城一次調入滿族八旗兵千余人,設立守城尉衙門及滿洲八旗旗署。從此,滿族在岫巖日漸壯大。
滿族人習慣吸旱煙(又稱曬煙)。民謠曰:“關東有三怪,窗戶紙糊在外,養活孩子吊起來,十七八歲大姑娘叼個大煙袋?!?/p>
煙袋,前有煙鍋,多為銅制,也有玉石雕刻的,后來還有鋁制的;中有煙桿,早年多為王八骨頭(一種多年生的植物,中有細孔)和細竹管制成,以后多用銅管所制,有長短之分;后有煙嘴,清時有江石、瑪瑙、琥珀、岫玉、暖玉、奶玉、翡翠、老料玉、雞爪玉所制,后又有銅制。三部分銜接組裝成煙袋,并掛有用布和皮子做成的煙袋荷包,內裝碎煙,有的別在腰帶上,有的拴在煙桿上,便于外出隨時吸煙之用。滿族人家中多備有笸籮或煙盒、煙匣,內裝碎煙,供家人和外來客人吸煙用。也有用木頭雕成的大煙鍋,煙鍋、煙嘴連在一起,可揣在衣兜里,外出時隨時使用?,F在農村抽旱煙的人,多用紙條(岫巖北部市場有售專用卷煙紙,寬4公分,長10公分)卷入碎煙,前粗后細,呈嗽叭狀,前頭一掐,露出碎煙,點著就可以吸,比較方便。
? ? 國初年,岫巖城南門西側一家家玉雕作坊“列肆而立,日夜琢磨”,形成玉石雕刻一條街。當時,以雕刻玉石煙嘴為主,還雕刻玉石煙鍋及其他玉石小件。玉石旱煙嘴分為瓦溝玉、細玉溝老玉兩種,其中以細玉溝老玉雕制的煙嘴為佳,吸煙時口感柔軟滋潤,價格是瓦溝玉煙嘴的一至兩倍。
在岫巖當地有“打火鐮”歌謠:“咱們倆,抽袋煙,掏出火石,打火鐮。煙袋桿,三尺三,江石煙嘴子上邊安。黃銅鍋,大又圓,一鍋足滿一袋煙……”民國前期,火柴少而價格高,農民無力購買,于是就用打火鐮點煙。打火鐮由火石、火鐮、火絨組合使用,火石選用的是可磨擦起火的馬牙石;火鐮是選用鋼口好的薄鐵,經鐵爐打制成長3寸、寬1.5寸的O型鋼板;火絨是山上長的一種野生植物,曬干后易燃。將火絨擺在火石上,用火鐮磨擦火石和火絨連接處,磨擦三四下就可以點燃火絨。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火柴工業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就開始用火柴點煙。
岫巖全縣有50萬人口,滿族吸煙人數較多,特別是岫巖北部8個鄉鎮滿族聚居的村落,吸煙人的比例占40%,從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到八九十歲的老年人,大部分都吸煙。三家子鎮高家堡村梨花峪居民組八九十歲的老頭、老太太,吸煙的歷史長達六七十年,年輕人吸卷煙的較多,三十歲以上的吸旱煙的較多。城鎮居民吸旱煙的較少,二三十歲的年輕人多吸卷煙,50歲以上的多吸旱煙或者雪茄煙,他們認為旱煙或雪茄煙勁頭大過癮,副作用比卷煙小。
敬煙是滿族人的一項重要禮節。滿族人尊敬老人、招待賓客都有敬煙之舉。滿族兒媳婦在公婆面前端莊恭謹,每日三餐后各裝煙一次,雙手奉遞,并要點著,待公婆吸上后方能離去。兒媳婦外出,臨走時也要給公婆裝袋煙,并說聲“請阿瑪(爸爸)、額娘(媽媽)看家”才離去。家中若是來了客人,所有兒媳婦都得扎上圍裙,站在婆母面前,婆母坐在炕上吩咐:“大媳婦裝煙!”“二媳婦倒茶!”“三媳婦做飯!”每喊一聲,兒媳婦都得答應一聲“喳”,然后才能行動。家中來客皆請到南炕坐著,以示尊重。主人先要向客人敬煙,次獻茶水,然后將酒斟在杯中,用盤托著,由主人給客人敬酒,由長及幼。
煙是滿族人結婚的一種高檔禮品。過去,滿族人結婚,在新郎、新娘拜完天地之后,新娘要向公婆及其他長輩敬煙,受敬者要給新娘不同數額的賞煙錢。現在女方送親客一進門,就要敬煙、糖,然后送上茶水進行招待,婚日午宴每桌也要擺上煙酒糖茶任客人享用。在賓客酒過三巡之后,新郎、新娘還要在主持人的陪同下,逐桌向客人敬煙敬酒,以示答謝。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