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婦女吸煙清代就有,當時她們常用煙筒吸煙。有的瑤族婦女煙斗、煙袋從不離身,一些人出嫁時還用銅制煙斗作為陪嫁品。
民國時期,百色縣畢祿(今那畢)、四塘、東合等村婦女吸食自種的“尖刀煙”。她們用一根長約70公分的旱煙筒,先把煙葉卷成雪茄煙那樣,往旱煙斗插穩,用火點著,邊走邊吸;勞作時把煙筒放在田邊,或插在腰間。不吸時,煙葉不熄火;吸起來,則煙味濃香。當時,百色女性吸煙不亞于男人,她們把煙筒視同勞動工具一樣重要,人到哪里煙筒就帶到哪里,因而有“出門三件寶:手絹、煙筒、扇”之說。
20世紀60至70年代是廣西煙葉種植的高峰期。在“社社種烤煙,隊隊建烤房”的影響下,婦女吸煙逐漸增多。富川、昭平、鐘山、蒙山等縣的農村,婦女出門時一般要裝上一小包煙絲,帶上小煙斗。勞作之余,在田間、山坡休息時,或是在路上遇上熟人和朋友時,便熱情地拿出自帶的錦繡煙袋互相敬煙。據了解,當地女性吸煙最多時占到煙民的20%~30%,實為罕見。
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廣西吸煙的女性更多。吸食者多為熱衷時尚的女青年、腦力勞動者及經商者。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