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十年間,煙袋在北京持續存在,主要是因為對那些購買力有限的人而言,這是最便宜的煙草類型。抽煙袋被作為傳統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文學表達方式將抽煙袋納入日常行為,構成了故都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20世紀30年代,關于“老北京”日常生活的歷史掌故是一種廣受歡迎的文學類型。很多人懷念一種恐怕正在迅速消失的生活方式,受此啟發,金受申等作家為報紙和雜志寫專欄記錄北京的傳統習俗。在這類作品中,抽煙袋通常和斗蛐蛐、燈會、養鳥、地方吃食和手藝,以及季節性的節日并置在一起,代表了獨特而節奏緩慢的北京生活方式。金受申自己也記錄了幾家著名的“老式”煙店,他們銷售的煙絲和煙草用具深受北京居民的青睞。普通百姓如何點燃他們獨特的長煙筒并吸上幾口,這樣的描寫在文中比比皆是。金受申描繪的所有人物都穿著中式的長袍馬褂,這表明他將抽煙袋塑造成一種過去的遺跡。
對“傳統”北京的這種呈現,在某種程度上是由北京的物質基礎決定的。那時,北京的經濟不景氣,這座城市也在自我重塑年代,尋求財政收入的城市規劃者有意強化了北京作為古代傳統保留地的形象,城市官員轉而熱衷于將之打造成一個旅游勝地。京劇、皇家建筑、歷史遺跡和傳統手工藝品都成為吸引游客的亮點,而城市的古老不再只是陳舊的標志,而是成了一種資產。
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復雜的文化、政治和經濟環境中,旱煙代表了更加悠閑的“生活藝術”,與“傳統”的北京聯系在一起。就像在以上海為背景的作品中一樣,在關于民國北京的小說敘事中,卷煙作為“現代”的標志也占據了重要地位。然而,北京已被重塑為歷史悠久的中國習俗倉庫。在這種“古老”城市的背景中,許多京派知識分子都感受到全球化同質性力量所帶來的危機,而卷煙就是其顯著標志。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