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前期,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為煙草的生產和普及提供了條件。乾隆、嘉慶年間,煙草已經普及到社會的各個角落,主要原因有下列幾點。
第一,煙草的藥用功能促進了煙草的普及。比如,沈李龍《食物本草會纂》中說,煙能“治風寒濕痹,滯氣停疾,利頭目,去百病。解山嵐瘴氣,塞外邊瘴之地,食此最宜”,古代中醫認為人體病因有“六淫”——風、寒、熱、濕、燥、火,“風、寒、濕”是其中的三淫。
第二,煙作為饋贈和待客之物,與茶、酒一樣備受人們的青睞。煙曾有“煙酒”“干酒”的別名。陸耀《煙譜》中說:“酒食可缺也,而煙決不可缺,賓主酬酢,先以此物為敬。”
第三,文人們著力渲染吸煙情趣,留下許多頌煙的詩句。
第四,清代婦女吸煙相當普遍。沈李龍《食物本草會纂》中說:“好飲煙者無分貴賤,無分男婦,用以代茗代酒。”
這樣一來,吸煙之風在清朝前期風靡各地,并遍及各個階層。
在煙草普及過程中,鼻煙也廣泛流行開來。鼻煙是由孔吸入煙葉末的一種煙。起初,聞鼻煙曾被視為高雅之舉,并在上層社會和宮廷內流行。宮廷內有許多外國進貢的鼻煙和鼻煙壺,上層社會的人們也喜歡相互饋贈。康熙中期,鼻煙普及到民間,至民國初年,除一部分少數民族外,鼻煙漸漸淡出人們的生活。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煙絲加工業逐漸從農業中分離出來。起初是家庭手工業的形式,之后有些作坊開始購進原料,雇傭人手加工,出售成品,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如《安吳四種》中記述了山東省濟寧地區的煙鋪:“其生產以煙葉為大宗,業此者六家,每年買賣至白金二百萬兩,其工人四百余名。”之后,煙草的銷售、流通范圍進一步擴大,福建漳州、湖南衡陽、湖北漢口、山東濟寧、甘肅蘭州成為煙草商品集散中心,各地也出現了一批經營煙草的富商大賈。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