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是爸月亮是媽,天大地大哪是家?床鋪是磚枕頭是瓦,身上蓋的是晚霞」在電視上聽到《三毛流浪記》片尾曲的小編大呼爺青回!
跟隨著這部動畫片,解放前上海的光景以及當時擁有悲慘經歷的三毛的成長歷程仿佛一下子出現在人的眼前。再次重溫這部動畫片,小編發現一個細節,三毛曾靠在街上撿煙頭維持生計,看到這小編不禁滿腦問號,為什么撿煙頭也可以成為謀生手段?
小編后來查閱資料發現像三毛這樣靠撿煙頭謀生其實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是真實存在的,資料中記載在1937年僅僅在上海撿煙頭大軍就有上千人,他們將拾得的煙頭積攢到一定數量時賣給專收的商戶,從中換取微薄的報酬。
在當時那個年代,煙可以稱得上是奢侈品,普通人只能一支一支購買,所以當時一支香煙渾身上下都是寶,有些人將撿到的煙頭剝開,將里邊殘余的一點煙絲收集起來,集中日曬之后,手工制作成卷煙。而這些通過此方法制作卷煙的人當時被戲稱做「磕頭實業家」。
由于手工卷煙行業的門檻較低,收入回報高,因此當時的窮苦百姓們便一窩蜂開始進行小作坊式的手工卷煙制作。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制作工具的選擇大大影響了卷煙生產的效率。大多數個體戶在制作手卷煙時使用的是原始的木質手推卷煙機,日產量在50-100支,然而一些規模較大、使用的靠電力驅動的手搖卷煙機的手工作坊每日可生產數萬支。
當時這些手工卷煙往往會仿冒市場上流行的機制卷煙的商標,尤其以中低檔機制卷煙品牌為主,仿冒「歡迎」、「仙島」、「紅槍」、「雙刀」等品牌較為常見,因為中低檔卷煙的消費群體一般為販夫走卒以及窮鄉僻壤的農民,追求低廉的價格,不具有鑒別真假的能力。
手工卷制香煙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當時的市場秩序,使得當時的南京國民政府蒙受了巨大的稅收損失,但是考慮到手工卷煙業的從業者大多是社會最底層的貧民,從保障民生與維護社會穩定的角度進行綜合考慮之后,政府對手工卷制香煙行業采取了較為緩和的調控方法,通過分期減少手工卷煙商戶的數量以及維持手工卷煙極低的稅率等手段,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社會底層貧民的生存空間。
這也就是為什么動畫片中會出現像三毛這樣的流浪兒童通過撿煙頭賴以謀生的橋段了~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