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西,古人有將吸煙情景刻在崖墓、石板墓、磚石墓、土坑墓石碑上的習俗,這些留存至今的石刻畫像文獻,生動地再現了當時人們吸煙的方式、群體和所用的煙具,這些資料對研究煙草史和少數民族地區民俗史、藝術史具都有重要參考價值。
鄂西利川縣發現的有關煙俗的石刻畫像文獻,多集中于晚晴時期。其中保存較為完整、富有特色的有覃煌碑墓吸煙人物圖、魚木寨石碓窩浮雕、黃母牟君老孺人墓碑、張學序夫婦墓碑、向志揚夫婦墓碑、祝廷槐夫婦墓碑等。
這些石刻畫像均采用高浮雕技法,剔地后物像弧面浮起較高,細部起伏明顯,有較強的立體感。從這些石刻畫像可以略窺當時當地吸煙的習俗。
其一,吸煙在上層社會中普遍存在。位于利川縣元堡區毛針壩茶園堡的覃煌碑墓建于乾隆十一年(1746年)。由碑身所刻墓主姓名及親戚名號、志銘可知,墓主即為覃煌。覃煌為施南土司第十六代土司王之次子,改土歸流前因族中內亂,為避難徙于今利川縣元堡區毛針壩。覃姓為施南望族,而覃煌也為當時知名人物,其生前居所尚存,門頭所懸“齒德兼優”匾額,為宣恩知縣所贈。覃煌生前即為自己建造生基墓,死后葬于其中。覃煌墓石碑上雕刻吸煙人物圖,說明墓主生前對煙事的喜愛。
其二,女性煙民已經廣泛存在。向志揚夫婦墓碑所刻一對老夫妻,二人均持長煙袋,皓首白發,慈眉善目,雍容大度。黃母牟君老孺人墓碑上,刻有一老婦手持絲煙袋吸煙的圖案,人物神態安詳,栩栩如生。從這些石刻文獻可以推測到,當時吸煙在當時人們日常生活中已經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不但有男性煙民,也有女性煙民,更有夫妻二人均愛好吸煙者。
其三,時人比較注重煙具的美飾。從石刻圖案來看,清末時期,鄂西所用主要煙具為葉子煙袋(俗稱“旱煙袋”)、馬棒煙袋(吸絲煙的土煙具)、水煙袋(吸絲煙的煙具)。葉子煙袋由煙嘴、煙桿、煙袋腦殼組成。從現存實物看,煙嘴與煙袋腦殼為銅制品,煙桿為竹竿或巖馬鞭,煙袋腦殼較大,煙具長2尺左右或 4尺左右,常為老人所用。這種煙具還是陪嫁品之一,寓白發偕老。馬棒煙袋由佛肚竹或荊竹的竹蔸制成,煙嘴和竹蔸包有銅皮,銅皮上有精鑲花。葉子煙袋和馬棒煙袋制作時取用竹節和鞭節多有講究,必須按生、老、病、死、苦五字為序,取“生”節為宜,最忌病、死、苦三節。竹節與鞭節需左右置,忌前后置,否則叫“殺喉劍”,意為于主不利。水煙袋多為銅制品,其內盛水,吸煙時“咕咕”發響,據說可以降溫和降解有害物質。
從這些石刻畫像,可以隱約想見當時人們吸煙的情景和對煙事的認真與喜好,也從側面保留了當時的煙俗。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