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于1905年7月設置煙草栽培區,開始鼓勵、勸導農民種煙,但仍難以引起人們興趣。次年,雇了福建平和縣崎嶺鄉、永定縣以及浙江松陽等縣6名種煙指導員,分派到重要煙作區示范種煙并就近指導煙農,同時淘汰品質欠佳的品種,改種較優良的中國種品系,如福建永定種,平和崎嶺種、浙江松陽種等;1908年再次從松陽及崎嶺增雇7名種煙指導員,分別在宜蘭、桃園、苗栗等區示范栽培并指導煙作。
1910年,在臺南市作生意的福建平和人曾厚坤受邀至臺灣南投承租1175余畝的田地,進行大面積的煙葉示范種植栽培。至此,平和崎嶺種在臺灣大規模示范栽培。曾厚坤的示范種煙第一年就超過預期,帶來臺灣煙作的一片美景。鑒于臺灣本地也能種植優良的崎嶺種,而且在制煙中也以該種煙葉使用量最大,臺灣決定優先擴種該品種的煙葉,而暫停一向較為零星的松陽、永定種。
平和縣人林曾華也被三井株式會社聘為指導員,負責向平和采購煙葉,指導臺灣種植煙草事務。林曾華從平和招聘三十多人,連同當地煙葉、種子和原煙匠一起前往臺灣,負責下鄉村指導農民種植、采收、曬干,對臺灣煙葉的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到民國初年,臺灣使用煙制品原料大部分仍是由福建、浙江、廣東、江西等地提供,臺灣的需求狀況直接影響到煙草集散地廈門的行情。臺南、臺北地區的條絲煙原料大部分是使用龍巖、永定出產的煙葉。赤厚煙的原料主要是使用平和縣崎嶺、爐溪、大小峰、浦仔、井尾、甘棠的腳葉和田產、高標、阪仔、小溪等地煙葉,還有南雄、溫州、桐山、枸州、瑞金、廣豐等地的煙葉。麟煙和烏厚煙的原料使用的是長泰、四鄉、高際、小溪、山格、阪仔和烏葉和松陽葉,驛前和廣豐煙葉也被使用。漳州集散的煙草以臺灣為第一出口地,日本的三井洋行直接深入到產地福建購入煙葉,而后轉運到臺灣。
1916年以后,臺灣煙葉種植產業蓬勃發展,已達到自給自足。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