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有酒規(guī),茶有茶習(xí),煙有煙俗”,“酒要滿杯,茶要半碗,煙要齊整”,在湖北西南部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流傳著關(guān)于煙酒茶的不同風(fēng)俗。
“凡民,歌五常之性,剛?cè)峋徏币袈暡煌?#xff0c;系水上之風(fēng)氣,故謂之風(fēng);好惡取舍動靜無常,隨君上之情欲,故謂之俗。”恩施,屬于古巴國,自古巴楚文化、巴漢文化交融合流,歷史上發(fā)生過多次外族遷入,以致形成“漢侗蒙混居,土苗白融合”的民族格局,形成了富有地域特色、民族風(fēng)情的民俗文化,尤其是具有山地特色的煙俗,獨具一格,別有風(fēng)趣。
后來居上的“外來客”
恩施食俗豐富,酒規(guī)茶習(xí)產(chǎn)生年代無可考據(jù),但煙俗卻與恩施煙草起源密切相關(guān),至今還流傳著“來客先上煙,生人親有親;坐下奉碗茶,開口好搭話;桌上敬口酒,感情年年有”的俗語。
頗有意味的是,在煙草進入恩施大山后,地位便迅速上升,超越了酒和茶,形成了獨具風(fēng)格的巴國煙俗。“未聞淡巴菰,歇稍以咂酒、油湯、山茶、醪糟、合渣為樂;淡巴菰至,先吸后飲!山民,狩獵者多,夜行者廣,均以火燭為亮,后以淡巴菰為信……民風(fēng)漸起,無以扭轉(zhuǎn)!”這段記載恩施煙草流行的文字,形象地說明了當時煙草風(fēng)起云涌的地位。
土家語“歇稍”,又稱“歇氣”,是指莊戶人家在田間地頭干活時,每隔幾個時辰就停下休息。明萬歷年前,煙草尚未進入恩施大山時,山人歇稍均以咂拐棗酒、品油茶湯、吃老鷹茶、食甜醪糟、喝合渣水為主,這些天然飲品解乏止渴,配以啃干焙餅同食又補充體力,成為勞動必需品,類似今天流行的各類冷熱飲料。獵戶夜晚進山打獵,以火燭為亮光作為信號。
而煙草進入后,卻發(fā)生了逆轉(zhuǎn)。煙草不僅成為農(nóng)戶歇稍的主角,也成為獵戶出行的信號。可以說,煙草的出現(xiàn),帶動了煙俗的產(chǎn)生,而煙俗的演變,又推動了煙草的風(fēng)行。至于煙草從默默無聞的外來客后來居上,位居煙酒茶消費品之首,土司貴族、達官貴人功不可沒。
起初,煙草作為朝廷“回賜品”風(fēng)行恩施上層社會,于是便有了“士人不吸煙飲酒,其人必?zé)o風(fēng)味;士人不談煙說酒,其人必?zé)o品味”之語。在當時的上層社會,煙草與服飾、詩詞并稱為衡量上層人物社會地位的“三件寶”,甚至成為對外交往、婚喪嫁娶的重要奢侈品。
“建始業(yè)州西門劉氏興虎,娶東門張氏桂英,下聘煙五擔……”這是劉氏后人家史所記載的一段文字,與“婚嫁之禮,煙為上等”的文史記錄相吻合,見證了明末清初時期,煙草成為嫁娶聘禮的情況。
大戶人家將煙草作為聘禮顯示經(jīng)濟地位,在文人墨客的筆下也有著記載。“殘斗吸食煙之樂,筆墨紙硯幻與前,提筆如神文章成,斗言曹植亦遜色”,這首由明末進士孫光祖所寫的《詠煙》講述了煙草在文章創(chuàng)作中的妙處,便有“一時不吸,六神無主;兩餐不吸,驚慌失措;三頓不吸,失魂落魄”的俗語,民間也流傳著“葉子煙,兩頭尖;銅煙桿,兩頭圓;文武百官不吸煙,打不起鼓揚不了鞭”的俗語。
到清朝,有石刻畫像文獻,生動地再現(xiàn)了當時的煙俗。最有名氣的當數(shù)乾隆十一年(1746年),施南土司第十六代土司王之次子覃煌在生基墓雕刻吸煙人物圖,人物栩栩如生、神態(tài)安詳。從這些石刻文獻可以管窺在恩施煙草的盛行影響到煙俗的發(fā)展。
愛不釋手的“掌中寶”
清代《昭代叢書?煙譜》中提出抽煙的“八宜”“七忌”“七節(jié)”“五可憎”,是古人在當時的價值觀、生活經(jīng)驗下,對吸煙的作用、吸煙的忌諱以及吸煙的禮儀進行的總結(jié),該書流傳至恩施也影響了煙俗的發(fā)展。
隨著煙草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煙俗融入了恩施山區(qū)農(nóng)民的生活細節(jié),滲透到方方面面,于是恩施山區(qū)便有了“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待客三大件,煙是大哥不可少”的俗語,而廣為流傳的是“起床一支煙,快樂似神仙;飯后一支煙,賽過活神仙;睡前一支煙,夢中當神仙”的俗語。
“今聞香煙盛行,無煙具亦可,無煙火亦可。”民國初年,卷煙逐漸流行起來,小小一包香煙,成為恩施富戶的掌中寶,配上火柴,攜帶又方便,恩施山區(qū)的煙草消費便成為社會地位、經(jīng)濟水平的象征,“達官貴人抽香煙,士紳地主愛絲煙,引漿賣車吃土煙”的現(xiàn)象開始出現(xiàn),香煙的流行催生了社會的分層,形成了“上等人用卷煙,中等人用絲煙,下等人用草煙”的風(fēng)俗,可謂涇渭分明。
“有煙有火一等人,有煙無火二等人,無煙有火三等人,無煙無火四等人”,流行于當時的這句俗語至今還被恩施吸煙者所引用,因而煙火自備便成為評判是否為一個吸煙者的標準,這倒也是一個樂趣,對于蹭煙客而言,更是一種嘲諷。
約定俗成的“風(fēng)情調(diào)”
煙俗在恩施的發(fā)展演變,幾乎與社會進步同步。在恩施民間,也形成了一些約定俗成的風(fēng)情調(diào)子。
明末清初時,煙草盛行,煙具興起,出現(xiàn)了裝煙的煙包,抽煙的煙斗(水煙、旱煙),儲煙的煙袋,點煙的煙火(即火鐮、火紙),這些品類齊全、作用各異的煙具成為富戶人家禮尚往來的饋贈佳品,也成為傳給后人的家傳寶貝。與此同時,煙草也成為社交品登上大雅之堂。
明末清初起,恩施便流行著“拗煙”的民俗,至今不衰。所謂拗煙,就是指在婚嫁過程中,迎親隊伍在中途穿街、渡河、過橋之處,運嫁妝的人故意停留不走或者慢悠悠,女方送親客便給幫忙的人逐一裝煙,雙方是周瑜打黃蓋——你情我愿,有時還故意設(shè)局。眾人樂此不疲,圖的是開心,樂的是舒坦。而男方為了避免“拗煙”之苦,便早早為女方餐廚人員送上煙作為餐廚禮。
在舉行婚禮時,煙語也成為才氣的象征。新郎敬煙時說:“葉子煙,兩頭尖,刀刀理,索索牽,有煙裝一桿,無煙說一餐。”新娘答:“葉子煙,黃又黃,又嗆人,又湫腸,從小莫學(xué)把煙抽,乖乖做個好兒郎。”雙方應(yīng)唱多回方能斷輸贏,新郎贏了新娘才給他裝煙點火。民間往往用煙作為人情往來的禮品。在恩施,人們用稻草繩把煙做成卡煙。一卡編三匹煙葉,一繩編約五六十卡,用于節(jié)日、壽誕等民間喜事。結(jié)婚用紅紙貼上一圈,重量多為雙數(shù),表示好事成雙吉祥如意。祝壽則用黃紙,表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如今,此煙俗僅存鄉(xiāng)下老輩土煙吸食者中。
當然,在煙俗的演變中,也流傳著一個真實的故事,至今為人們津津樂道。
民國中期,恩施本地士紳地主為抵制香煙的流行,便引入了可伸縮的“金箍棒”——水煙,吸煙時拉長達1.5米,吸完后縮短僅30厘米,敬煙者稱為“煙袋客”。為客人敬煙時,“煙袋客”蹲在客廳中間,裝好煙,把煙袋拉伸,按座次送到客人面前,客人握住煙管拉向嘴唇,隨即點火,客人穩(wěn)坐椅上,頗有“尊貴”之感。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風(fēng)情一風(fēng)俗”,恩施煙俗的多元化、多樣化至今影響著人們。當前的人們,既講煙俗與禮儀,也講文明與健康,這也是新時代恩施煙俗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