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格局的巨大扭轉始于盟軍登陸歐洲,而與之相關的“D-day“計劃(D只是一種行動代號,具體內容保密),在實施之前是需要不斷討論驗證的。
當時盟軍的主體是美國、英國和加拿大,因此具體的作戰計劃就由作為第一軍團的美軍來完成,盟軍相關的各國首腦及元帥則通過“參謀長會議”參與討論各計劃的可行性。早在1943年初,這個參謀機構就在倫敦成立了,一直由美國陸軍上將艾森豪威爾主持歐陸作戰計劃的制定。經過多國海陸空各方面部隊的多次意見磨合后,艾森豪威爾心目中的這個計劃終于成型了,而且即將迎來一次“大考”:1944年2月的一次參謀會議上,將對他這具體的作戰計劃進行集體表決。
無論是軍事魄力還是演講技能,這方面對艾森豪威爾都不是事,對于計劃的執行通過,艾森豪威爾心里是不曾有過任何懷疑的。然而,會議當天出現了小小的插曲,原因就在于“艾森豪威爾是一桿老煙槍”!
艾森豪威爾在整個二戰期間都是煙不離手的,香煙仿佛就是他的靈魂撥動者,在彌漫的煙霧中,他才會“才思敏捷、才情橫溢”。那天,他早早就到了參謀會議室,在準備演講之前,又極其自然地燃起了他手上的香煙。這時,英國陸軍元帥蒙哥馬利進來了。
蒙哥馬利是極度厭惡煙味的,而且這會議室又是“英國的地頭”,于是當即提出了抗議,要求艾森豪威爾熄滅香煙。好歹是“客隨主便”,為了作戰大局,艾森豪威爾也沒有跟蒙哥馬利爭執什么,很不情愿地在地上踩滅了煙頭。然而,手中一旦沒了香煙,他腦袋里也恍惚接著出現了空白,不知道接下來想要說什么、做什么了。
隨著各國作戰參與人員陸續進場,艾森豪威爾一時變得拘謹了起來,神情顯得極不自然,跟人打招呼也有了點口吃現象。這跟平日的他確實是大相徑庭。其他人也注意到了艾森豪威爾的窘迫樣子,以為他只是臨時“怯場”,一時緊張而已,都沒有將此放在心上。
會議即將開始,艾森豪威爾連續“啊….這個嘛”重復了數次,語速緩慢、語句也極不連貫。不過“領導講話”經常就是這樣子的,眾人也沒覺得特別怪異,艾森豪威爾心里卻心急如焚了:這可是他準備了很長時間的心血呀!
就在這緊張時刻,英國首相丘吉爾也走了進來。眾所周知,丘吉爾手里基本上“任何時候”都是夾著根雪茄的,這不,剛進來還沒坐下,他就先點起了雪茄。一看“救星”出現,艾森豪威爾如釋重負,馬上掏出了煙盒、翻起了香煙。這時候,蒙哥馬利又不干了,站起來正想阻止,又見喬治國王進來,連忙對其作揖致禮(國王最大,自然是最后一個進來的)。
這位喬治國王就是電影《國王的演講》里的科林·費斯了,也是位標準大煙槍,由于體弱加上長年吸煙,他最后還是因肺癌去世的。喬治國王進來后,直接就坐到丘吉爾旁邊,掏出香煙問他借起了火。見“國王老大”如此,蒙哥馬利就不好再抗議什么了,只好悻悻然坐下,整個會議室再次籠罩到了煙霧之中。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香煙自然就是屬于艾森豪威爾的“東風”了。有了丘吉爾及喬治國王帶來的“神助東風”,艾森豪威爾馬上“滿血復活”,又回到他平日口若懸河的樣子。在艾森豪威爾生動的詮釋下,“D-Day”(即“霸王”作戰計劃)獲得了全面表決通過,而艾森豪威爾本人,也擔任了作戰計劃的最高軍事統帥。其后的諾曼底登陸,就全面改寫了歐洲戰場的被動局面。
在當代,公共場合禁煙已是一種集體共識了。不過回想艾森豪威爾的這段趣事,假如當日沒有丘吉爾及喬治國王的出現,他的作戰計劃又會面臨怎樣的局面呢?歐洲戰場的局面又將會走向何方?可以說,艾森豪威爾當時抽的那根煙“歷史價值”重大呀!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