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斯雕像
頭戴一頂獵鹿帽、身披件方格呢風衣、握著一只石楠根煙斗,或出沒于迷霧籠罩的莊園古堡,或端坐在炭火搖曳的壁爐旁……
這是偵探小說大師——柯南·道爾筆下,福爾摩斯的經典形象,他讓煙斗成為一種文化符號。
對大偵探來說,煙斗就像他的放大鏡、化學試管以及《腳印與演繹推理實證》一樣,也是他的一件偵探工具,幫助他分析和推理撲朔迷離的案情。
馬克·吐溫
古今中外,除了大偵探,還有不少名人都是煙斗的忠實粉絲。
馬克·吐溫曾說:“如果天堂里沒有煙斗,我寧愿選擇地獄。”
林語堂:“含煙斗者最合我意,這種人較為和藹、坦白,又大多善于談天,和這般人必能結交相親。”
畢加索1905年作品《拿煙斗的男孩》
梵高在他短暫的人生中,失去了親人、朋友、愛人,陪伴著他的就是煙斗了。
畢加索和塞尚也喜歡以煙斗為題材作畫,比如《拿煙斗的男孩》、《玩牌者》等。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畫像
二戰時期的斯大林、麥克阿瑟、艾森豪威爾等歷史人物,在緊要關頭幾乎也是煙斗不離手,既展現風度,使人覺得威嚴,又不乏親切、穩重之感……
煙斗深受大人物的偏愛,得益于它自帶成熟、優雅、冷靜、內斂的氣質魅力,煙斗客歷來也被視為注重品位格調的一群人。
不同于一次性的物品,煙斗是可長期使用的老物件。難怪有人說它更像是一位夫人,一次添置,長久維系,常伴終生,并要仔細照料。
煙斗,具有儀式感的樂趣、創造性的享受,講究律動節奏,保持不溫不火的境界,人沉下心來、冥想片刻,煩擾之事,一掃而空。
美洲土著煙斗
煙斗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至美洲土著人,1492年哥倫布抵達美洲,在他的航海日志上也有記錄。16、17世紀,煙斗開始在歐洲流行起來,到了明清時期傳入中國。
經過數千年的歷史發展,煙斗的造型、材質也在不斷演變,從最初的陶制的長煙斗,到后來的瓷、銀、玉、瑪瑙、海泡石、石楠木等,變得愈加精美和考究。
煙斗作為一個文化底蘊豐富的古老藝術品,獨具珍藏價值、與欣賞價值,如今也逐漸成為很多個性人士的愛物。
傳統木雕藝術家黃智清,就是國內一位資深的煙斗玩家。
黃智清,來自福建莆田,那里的民間木雕技藝始于唐朝,在漫長的歷史中,出現了許多聞名遐邇的木雕大師家族,其中便有延綿六代而不衰的“黃氏雕刻家族”。
黃智清與阿根廷友人Federico
作為第6代傳人之一,黃智清傳承了家族手藝。1999年,畢業于福建工藝美術學院(現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院)雕塑專業,畢業后便出國深造。
他先后游歷馬來西亞、日本、俄羅斯等國家,并于2001年定居阿根廷。在阿根廷的日子,藝術成了他的精神食糧,還與煙斗結下了不解之緣。
在阿根廷,一些有品位的人,大多喜歡用煙斗,是成功男人優雅生活的標配。在中國亦是如此,只是相對冷門、小眾一些。
2011年,黃智清回到國內,在廈門定居,創立“歸于真·閩藝術空間”、黃智清工作室。
他師承中國工藝大師、黃氏雕刻第5代傳人——黃文壽,將中國傳統木雕與西方理念融會貫通,在傳統與現代藝術審美之間尋找一種合理的平衡,作品更是獲獎無數。
《踏雪尋梅》獲得《第九屆“華禮獎”中國禮物設計大賽》金獎。
《忠義千秋》榮獲第八屆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華工藝精品獎”評比金獎。
《大道至簡》榮獲第十屆“藝鼎杯”中國木雕現場創作大賽傳統組金獎。
《義膽雄風》獲得2018“金鳳凰”創新產品設計大獎賽金獎。
做雕塑藝術多年,因為朋友的一次好奇,激起了黃智清創作煙斗的欲望,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小小的煙斗,有大大的世界。多年來,制作煙斗成為了黃智清的一個愛好。從一件藝術品來做,精細到每個細節,然后驚艷遇見它的每個人。
黃智清木雕作品《梵高》
因為煙斗,他與梵高對視,從二維到三維,黃智清構建的不止梵高自畫像。
梵高身心受創,眼神卻依然堅毅。身為藝術家,黃智清能感受到這個群體的尷尬與不易。
真正的藝術家,應該跟梵高一樣,即便不被認可,也一直堅持著他們的藝術理想。這是梵高的自畫像,也是當代藝術家們的自畫像。
現在,一條生活館聯合品牌“歸于真”,將黃智清的3款手工煙斗推薦給大家。
均選用上好的石楠木原料,采用黃氏古法木雕技藝,手工打造,數量有限。
石楠原料
在煙斗圈,石楠木根是公認的首選材質,西方煙斗客在提到他的煙斗時不會說“My Pipe(煙斗)”,而是把自己的煙斗稱為“My Briar(石楠)”。
石楠多生長于歐洲地中海沿岸的山坡及巖壁上,由于那里的土壤相對貧瘠,所以生長非常緩慢,制作煙斗所采用的則是其深入地表的根瘤。
用石楠根制作的煙斗,堅固耐用、木質細密、木紋漂亮,氣孔密布有助于透氣散熱,而且還很輕巧。使用時,石楠根表層會燒焦、碳化,但本身卻不會燃著。
煙斗的煙嘴呈黑色,以天然橡膠為原料,經硫化處理制成。質地相對柔軟,咬起來也較舒服。
每把煙斗的造型,主要取決于石楠木根的紋理。黃智清在制作過程中,順著紋路自由發揮,可以說每一把煙斗的都是獨特的。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