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匹張開雙翅四蹄騰空的棕色駿馬,馳騁在藍色背景的天空上,腳下踏著崇山峻嶺與高樓大廈,這就是紅極一時的“飛馬”牌香煙的經典包裝,象征著革命的發展如駿馬飛騰。這款“飛馬”牌香煙,承載著一代人的記憶與情感,可謂“時代的眼淚”,它的誕生和發展充滿了傳奇色彩,它的“功績”,也足以讓出生在和平幸福年代的我們銘記在心。
一根燃盡的煙屁股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舉國震驚,為了守護我們的祖國,國共兩黨暫時放下內斗,統一戰線,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為了更好地團結起來,中國共產黨向國民黨提出統一整編南方各地區的紅軍和游擊隊,開赴華中敵后抗戰的建議。
經過兩黨談判達成協議,1937年12月25日在漢口,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正式成立(后稱新四軍),
葉挺為軍長,項英為副軍長,張云逸為參謀長,周子昆為副參謀長,袁國平為政治部主任,鄧子恢為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1月6日,新四軍移至江西南昌,同時中共中央決定成立中央軍委新四軍分會,以項英為書記,陳毅為副書記。新四軍遵照中共中央對抗日戰爭的戰略方針,在大江南北河湖港汊地區,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打擊日偽軍,創建華中抗日根據地。新四軍成立后不久,參謀長張云逸召集干部開會,商討抗戰及后勤補給等問題。剛一散會,張云逸看到不少戰士們跑進會場,伏倒在桌子底下搜尋著什么,等找人一問,才知道他們這是在撿煙蒂。
那時根據地資源匱乏,戰士們有煙癮,沒有錢買煙,部隊也沒有香煙配給制度,張云逸看了戰士們撿食煙蒂的樣子很是痛心。后來又經走訪調查,發現戰士們對香煙的需求很大,除了撿拾別人丟掉的煙蒂之外,他們還會用樹葉、麻葉曬干了卷在舊報紙里,充當煙來吸食。張云逸心里五味雜陳,他下定決心,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戰士們在戰場上拋頭顱灑熱血,下了戰場連口煙都抽不起,這不是新四軍的作風。當時,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建設正逐步走向正軌。正好中央有關于發展生產、從事經濟建設的指示傳達下來,新四軍自己辦個煙廠完全是可行的。張云逸找到新四軍的供給部長胡弼亮商量此事,還計劃在將來,把發香煙也加入供給制度中。
圖張云逸
張云逸給胡弼亮提了要求:“自己辦煙廠,頭一條重要意義,就是配合政府開展對敵經濟斗爭。這也是根據地建設的一個項目,要作為一項政治任務來執行,嚴格遵守政府的稅收政策,照顧煙農的利益。”。張云逸還當面給胡弼亮批了42元淮南幣作為開辦煙廠的經費。接到任務后,胡弼亮立即著手安排開辦卷煙廠。當時,淮南的烤煙早已聞名國內外,但是來自南京、揚州等地的客商,總是在淮南壓價收購煙葉,高價傾銷外國的和敵占區的香煙,一進一出,兩頭剝削。敵人更利用這種關系實行經濟侵略,根據地大量資金外流,煙農受害。抗日民主政府曾三令五申,限制外煙進口,但因根據地里只有一家私營小煙廠,根本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外煙還是不斷滲入。
照當時的情況,在淮南地區辦起卷煙廠,不僅是為了滿足戰士所需,也是當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經過調查后,胡弼亮得知天長縣銅城鎮有一個小卷煙廠,因為經營不善,即將破產,這正是絕好的機會。如果能夠達成合作或者收購煙廠,連廠房、機器、人員都有了,立刻就能開始生產,省時省力。他找到煙廠老板,跟他說明合作意愿,老板所在的鎮子剛剛被新四軍解放,心懷感激,沒有多提要求,很快就達成了合作:卷煙廠提供廠子、機器和現有人員,其余一概不用過問,最后每年能拿到20%的利潤。有了地方后,胡弼亮一面購置設備,一面派人去學技術,不久后,“新群煙草公司”就正式投入生產了。來自淮南《人民日報》社的同志們給新煙廠的煙取名叫“飛馬”,又設計了展翅飛騰駿馬的形象,寓意美好。
一款來自根據地的香煙
當時,華中根據地的香煙市場擠滿了外地名煙,“飛馬”牌香煙初出茅廬,只能以更高的質量和更低的售價來爭得一席之地。為了能使“飛馬”牌香煙立足并發展壯大,有關同志日夜鉆研產品研發和市場開拓。當地的煙農們聽說新四軍開辦了煙廠,都把上不連枝、下不沾土地上等好煙葉送進煙廠。這種煙葉,味最純,色最好,每株只有六七片,煙農們樂呵呵地說:“支援軍隊辦煙廠,一片煙葉一片心。”當地婦救會、兒童團也動員起來,不計報酬地來幫助揀煙葉,抽煙筋。
不久后,卷煙廠初見效益,胡弼亮又從上海聘請資深卷煙工人,購買新的設備,挖掘新的名煙配料和制作方法,從此,飛馬牌香煙的制作技術不斷改進,質量日日提高,每天有兩千條左右“飛”出工廠。
“飛馬”牌香煙銷量大漲,自然擠占了其他品牌的市場,有些煙商就坐不住了,恨不得將它除之而后快。在這樣的環境下,“飛馬”牌香煙與其他香煙來了一場光明正大的比拼。1942年的某天,桐城鎮來了很多生面孔,他們和當地的工人、軍人、煙農一同擠在茶館里,圍觀這一場香煙的“比拼”。幾個品牌的香煙和“飛馬”牌香煙一起在桌上燃起,煙霧中大家圍成一圈,一動不動地盯著這些香煙,直到它們燃盡,檢驗煙絲。在一眾品牌煙中,唯有“飛馬”牌無煙梗子,一色金燦燦的純葉,吸上一支,一片芳香,色、香、味均屬上乘,成本與售價卻很低,性價比超出其他香煙一大截。這一局,“飛馬”牌完勝,從此以后名聲更躁,飛入千家萬戶。
胡弼亮花42元開廠創辦的“飛馬”牌香煙,憑借良好的口感與質量,銷量節節攀升,一時風頭無兩,火速占領了淮南地區的香煙市場,本是為渡難關生產,最后竟走俏上海南京,這令煙販子紛紛沖破重重阻撓,穿越戰火前來采購。
在那個年代,“飛馬”作為禮物贈送親友,是很有牌面的,其質量過硬,口感絕妙,在敵占區廣受好評,這成為了它暢銷的保證。煙商正是看中了這一點,紛紛絞盡腦汁與淮南煙廠搭上線,希望能賺上一筆。當時的卷煙廠,為了滿足接連不斷的訂單,日夜不休地生產。每天天不亮,廠門口就都停滿了馬車,排隊等著裝箱運貨。這些前來搶購的煙商大半來自敵占區,那時候戰爭形勢嚴峻,敵人對我方根據地進行了嚴密的封鎖,企圖將我軍困死在這里。
在這樣的環境下,煙商們冒著生命危險,穿過敵人的嚴密封鎖來采購“飛馬”牌香煙,只因為有暴利可圖。煙商們與卷煙廠達成默契,用“大英”等其他品牌的煙盒,里面裝上“飛馬”牌香煙,再一箱箱運輸出去,躲過敵人的盤查,順利銷往敵占區。最終,“飛馬”牌香煙終于打破敵人的封鎖,真正騰飛起來,不僅滿足了戰士們的用煙需求,也為根據地帶來了巨額財富,補充了軍需,為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
直到新中國成立后,“飛馬”牌香煙依舊炙手可熱,毛主席和陳毅將軍等國家領導人都會抽這個牌子的煙,普通群眾更是對它心向往之。
有人回憶道,在資源匱乏的年代,穿一件白色的確涼襯衫,上衣口袋里放包“飛馬”,褲子口袋塞一張十元鈔票,就是當代“高富帥”了,是人們眼中的“大戶”。
立下大功的飛馬
飛馬煙還有一個響亮的外號,叫“四爺的煙”,這個“四爺”,指的就是新四軍,是當地群眾給起的名字。因為質量過硬,“飛馬”牌香煙需求越來越旺,供不應求,為新四軍籌集到大量資金,部隊用這些資金換來了大批藥品和武器裝備,到抗戰后期,新四軍的裝備已經不亞于日本軍了。戰士們也過上了“香煙自由”的日子,除了滿足戰士們的需求,補充軍需,煙廠盈利的其他部分還用于支援災區,在華北大旱災的救災行動中功不可沒。
“飛馬”牌香煙搞得有聲有色,其他部隊也開始有樣學樣,投資多種行業,到處開辦工廠,有很多廠子都是新中國成立后國企的前身。
新中國成立前夕,“飛馬”牌香煙還曾立下大功。
1949年的9月,開國大典在緊密籌備中,敵人正伺機而動,準備做最后的搏斗。一天傍晚,一名叫劉拴虎的解放軍戰士在天安門附近巡視時,發現了不同尋常的東西——煙頭,而且是“飛馬”牌香煙的煙頭。當時“飛馬”牌香煙在這樣的普通居民區是很少見的,劉拴虎有些警覺,四處查探,進而發現了皮鞋的印記,更加佐證了自己的猜想——附近有反動份子出沒。
為了謹慎起見,他更加謹慎地盯著附近的情況,最后抓住了一個的國民黨特務。那人交代,他的任務,就是繪制詳細的天安門周邊地圖,以備在開國大典時炸掉中共領導人的車隊。后來經過審問,又抓捕了一批反動份子,他們都是伺機要在開國大典期間搞破壞的國民黨反動派。
遠在臺灣的蔣介石,恐怕萬萬想不到,他派來的特工僅僅是一個小小的破綻都能被我方戰士精準察覺,又怎么可能在開國大典上成功反擊呢?據傳,承載著幾代人記憶的“飛馬”牌香煙將要復刻,不知老一輩的人們再次嘗到飛馬,是否會想起那個物質不豐但精神純粹的年代呢?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