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老家澄城縣醍醐公社趙家寺村子讀小學的時候,就看見大人吃煙,一般吃的是“寶成”、“大雁塔”等牌子的煙,那是陜西寶雞卷煙廠出產的東西。
大雁塔非常雄偉,名氣很大,我和妻子2017年5月曾經慕名拜謁過它,讓我們感嘆唐代的了不起,覺得陜西西安歷史上曾作為唐朝的都城,真是值得驕傲啊。大雁塔,還有小雁塔,作為唐代的建筑,給人的印象都挺好,可以說是高端、大氣、上檔次,令人震撼,在人們的心目中其永恒魅力絲毫不遜色于現代流行時尚元素。
唐高宗李治為生母文德皇后追薦“陰福”而建慈恩寺,位于西安市南郊。永徽三年(公元652年),為貯藏玄奘法師從印度帶回德佛教經典,唐高宗下令在慈恩寺西院建造佛塔,塔身共五層,最下一層作雁形,故稱大雁塔。武則天當政時,于長安年間(公元701-704年)將塔身修到十層。唐末塔遭兵火摧毀,只余七層。
現存大雁塔為方形七層樓閣式,塔基是一個高大的方形磚臺。塔高64米,全部用青磚砌成。塔外壁砌成仿木結構式樣,用磚砌出的立柱、梁枋和斗拱,很氣派。塔體自下而上收縮明顯,堅挺平直。每層四壁正中皆辟券門,底層券門的門楣及邊框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圖案,特別是西門楣上的“釋迦說法圖”以陰線刻畫,人物神態(tài)各異,畫面嚴謹。在底層南面券門兩側的磚龕內,保存有唐代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記》兩碑,這是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為玄奘新譯的佛經所撰寫的序言和序記。如今兩碑保存完好。
大雁塔臨近風景優(yōu)美的曲江。唐代詩人凡來長安,都要游寺登塔,憑眺長安風光,吟詩作賦,抒發(fā)激情。一部《全唐詩》中,與慈恩寺和大雁塔有關的作品不勝枚舉,其中以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最為著名。杜甫人稱“詩圣”,寫的詩多達1400多首,反映社會現實,表達了憂國憂民的情懷,這些詩被人稱“詩史”,具有沉郁頓挫的風格,尤其是杜甫的律詩是唐詩的高峰。杜甫一生勤學苦練,精益求精,“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語不驚人死不休”,就是他的名句。
慈恩寺塔在唐代還是進士金榜題名的地方,凡考中進士者先舉行曲江會,然后集中到慈恩寺,推舉擅書者將考中者的名字刻在磚上。直至明清其風不替,故寺內現留有題記近二百通。
在中國歷史上,唐代是一個很厲害的時代,貞觀之治影響深遠,唐詩達到了詩歌頂峰,唐人的開放胸襟在世界上很有名氣,這段歷史是值得我們引以為豪的歷史。毛主席在《沁園春·雪》中提到了五個人,其中有一個就是唐太宗,可見唐朝的影響很大,分量很重,不可忘卻。
大雁塔,展示了中國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大雁塔煙標,是中華文化和煙草企業(yè)文化的一面鏡子。大雁塔香煙,體現了寶雞煙廠和陜西煙草的實際水平和特色文化。在新時代,我們要熱愛祖國,弘揚中華文化,乘風破浪,砥礪前行,踔厲奮發(fā),篤行不怠,奮力譜寫高質量發(fā)展新篇章。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yè)發(fā)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