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星,也稱奎星,是民間道教供奉主宰文人、官運之神。傳說其睿智過人,才高八斗,出口成章。魁星面目猙獰,金身青面,赤發環眼,頭上還有兩只角,腳踩在海中一條大鰲魚的頭部。每逢考試時,魁星便右手握一管大毛筆,左手捧一個有考生姓名的斗四處巡視,被魁星手中那支“開文運,點狀元”的筆點中的幸運兒就會金榜題名,于是民間就有了“魁星點斗,獨占鰲頭”的說法。
拜魁星遂成為古代文人的一種風氣,因而我國有很多地方建有為進京赴試還愿的魁星樓(閣),并稱魁星閣的門為“欞星門”,有“走進欞星門,成功將來臨”之說。
我國煙草企業曾出品過不少關于魁星的煙標。如中國沂水卷煙廠出品于上世紀80年代的“魁星”(圖①)煙標,采用六顆五角星來表示抽象而難以琢磨的魁星。北斗七星里的七顆肉眼可見亮星,在我國被看作是一個勺子的形狀,這個一年四季都掛在天上的“勺子”,因其“勺把”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朝向不同,一度是我國古代預告季節的自然“歷書”。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還為它們專門起了名字,其中斗身的四顆星被稱作魁星。
圖①
上世紀50年代,公私合營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出品的“七星”(圖②)煙標,主版就描繪了北斗七星閃耀于夜空中的畫面。更多的煙標則展示了各地魁星樓(閣)的優美造型。 ?
圖②
上世紀80年代,湖北廣水卷煙廠出品的“魁星閣”(圖③)煙標,主版再現了位于應山城區理學街的魁星樓。據記載,這座廣水唯一的一座磚木結構古建筑,是明洪武十年(1377年)在元代舊址上重修而成的,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楊漣率先捐資倡修,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重修。1995年遷建楚北名樓,按魁星樓原貌移建于印臺山北端,1984年名列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0年后被定為隨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圖③
國營孫吳卷煙廠出品于上世紀80年代的“魁星閣”(圖④)煙標,副版上標有“此閣建于一六八三年”字樣。這座“魁星閣”為三層,位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雙城鎮雙城堡,始建于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后因年久失修,于1957年拆除。1993年易地重建于雙城東門外公園內。重建的魁星樓為方形塔式十字歇山頂,樓高39.9米,姿態雄偉、造型新穎。
圖④
江蘇徐州卷煙廠出品于上世紀90年代的“華族”(圖⑤)煙標,主版上這座三層魁星閣始建于1799年,又叫巽閣。“巽”是八卦中的一卦,代表風,亦指東南方。魁星閣正建在靖江老縣城的東南角。閣的底層較大向上逐漸縮小,閣呈六角形,18只飛檐高高翹起。二層和三層沒有走廊,六面都是木格窗。1813年因水患危險而拆卸,1830年本縣的朱武筠、陳司凱、朱文瀚等人又勸捐重建魁星閣于原址附近,并恢復了它追求文化的功用。
圖⑤
廣西南寧卷煙廠出品于上世紀90年代的“大金城”(圖⑥)煙標,主版上這座魁星樓坐落于南寧揚美古鎮東北面,始建于1736年,1840重建的重檐歇山頂方形魁星樓頗像帝王之玉璽,故人稱“帝印”。這座魁星樓高15.3米,面闊三間約10米,進深四間約10米,置有走廊,采用穿斗式木構架,分上下兩層及閣樓,樓內四根立柱銜接二樓,貫通三層閣樓。一樓原供有關帝像,二樓供奉有文昌帝君神像。文昌又稱文曲星,原為古代對斗魁六星的總稱,后被道教奉為科舉士子的守護神。三樓在供奉魁星的同時,還配有“猙獰面貌迎風雨,正大身影立地天”楹聯。該樓因廣西清代第一解元梁德顯還愿禮拜登閣,即興吟誦出“文閣登臨望紫霞”詩句,后人從中擷取出“閣望紫霞”而成為揚美古鎮八景之一。
圖⑥
對于魁星這位掌管文運之神的信仰與崇拜,體現了人們對魁星神明的渴求和敬畏。事實上只有自己志向高遠,潛下心來認真對待學習,“神筆”才會點到自己頭上。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