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伴隨著一樹春景、細雨落花,又是一年清明。
清明節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也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因此,清明節的風俗活動豐富多彩。在我國煙草工業企業出品的煙標上,亦能看到一些和清明習俗有關的畫面。
①上世紀90年代,河南開封卷煙廠出品的“清明上河圖”煙標。
掃墓祭祖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自秦代始而盛于唐,其后相沿至今。唐代著名詩人杜牧的《清明》詩中“路上行人欲斷魂”中的“路上行人”指的就是掃墓祭祖的人們。
北宋著名畫家張擇端描繪北宋都城汴京繁華景象的傳世名作《清明上河圖》中,就用傳神筆法,勾畫出一家專門于清明時節售賣紙馬等祭祀用品的“王家紙馬鋪”,說明在宋代人們清明祭祖之風就已頗為盛行。上世紀90年代,河南開封卷煙廠出品的“清明上河圖”煙標(圖①)采用全景設計,藝術地再現了《清明上河圖》的風韻。
②上世紀70年代,河南鄧縣卷煙廠出品的“春游”煙標。
踏青
踏青也是清明節最早的習俗之一,因之清明節也稱作“踏青節”。踏青又叫春游,古代稱之探春、尋春等,就是指置身郊野,腳踏青草,觀賞春色。清明踏春習俗早在先秦時期已形成,興盛于唐宋。清明節暖陽高照,正是適宜出游的好時節,暫且拋卻瑣事,置身大自然的懷抱,看鳶影輕搖入九霄,愜意地呼吸一番春的氣息,的確是一件賞心悅目的樂事。
上世紀70年代,河南鄧縣卷煙廠出品的“春游”煙標(圖②),主版畫面描繪的是一對戀人攜手春游,醉情于湖光山色之中。副版畫面則是一派蒼山青黛、湖光瀲滟、帆影點點的迷人春景。
③上世紀70年代,廣西柳州市卷煙廠出品的“春柳”煙標。
插柳
清明時節,柳樹開始發芽抽綠,如簾柳瀑將無邊春色裝扮得愈發迷人。在古人看來,柳枝具有辟邪的作用,同時柳枝又具有強大的生命力,隨意折下一枝插入泥土就可成活。清明插柳也寄寓著人們祈福辟邪的美好愿望。
在我國煙草工業企業出品的煙標畫面中,尚未發現專門展示清明插柳習俗的品種,但青翠柳簾卻在煙標畫面中屢見不鮮。如上世紀70年代,廣西柳州市卷煙廠出品的“春柳”煙標(圖③),主版畫面就是柳簾掩映下的秀美亭臺,副版畫面則是三支柔嫩的柳條。
④上世紀80年代中國益都卷煙廠出品的“鳶飛”煙標。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節較為普遍的習俗。古人在清明節放風箏時,常將自己知道的所有災病都寫在紙鳶上,等風箏放高時,就剪斷風箏線,讓紙鳶隨風飄逝,象征著自己的疾病、穢氣都讓風箏帶走了。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益都卷煙廠出品的“鳶飛”煙標(圖④)主版展現的就是一只彩龍造型的風箏正憑借好風扶搖九霄的優美畫面。
⑤上世紀70年代,湖北應山卷煙廠出品的“綠化”煙標。
植樹
自清明開始,氣溫逐漸升高,雨水充沛,種植樹木成活率較高,而蔥郁茂盛的樹木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一直被賦予豐富的寓意,象征著生命的頑強與蓬勃等。據說清明節植樹的習俗發端于清明插柳習俗,這也可算作人們寄望通過植樹祈福辟邪的另一種形式吧。當然,現在人們植樹主要是為了改善自然環境和提高生活質量。
上世紀70年代,湖北應山卷煙廠出品的“綠化”煙標(圖⑤),主版畫面為一位農民正駕駛著拖拉機在田間忙著春耕,田邊綠樹蔥蔥。副版畫面則是一株已經栽種好的小樹苗和旁邊土堆上插著的一把鐵锨。
⑥上世紀30年代,中國南洋兄弟煙草有限公司出品的“千秋”煙標。
蕩秋千
蕩秋千也是我國清明節的傳統習俗,且由來已久。秋千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秋千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唐代蕩秋千已經是很普遍的游戲,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內容。元明清三代甚至還將清明節定為秋千節。
上世紀30年代,中國南洋兄弟煙草有限公司出品的“千秋”煙標(圖⑥),副版畫面展現的就是一位青春少女正在蕩著秋千玩耍的場景。
篤行致遠 2024中國煙草行業發展觀察